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模范城市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博罗: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三连冠”

2015-08-06 09:57:34来源:惠州日报
军民鱼水情在细微处体现,双拥之花正花开灿烂。

博罗县罗阳镇东坑村村民钟耀洪为驻博某部官兵缝补衣服28年;驻地部队士兵黎荣杰看到歹徒抢劫,狂追500米将其制服;军民共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在博罗大地,每一个双拥故事背后都蕴藏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军民鱼水情在细微处体现,双拥之花正花开灿烂。2001年、2004年、2008年、2012年,博罗连续四届被评为“广东省双拥模 范 县 ”;2007年、2012年连续两届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

作为驻军大县,博罗的双拥工作没有终点,一直在追求更好,不断开创新局面。2012年以来,博罗坚持“双拥”工作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国防观念与改革开放意识同步增强、优抚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原则,致力创建第十届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县。据统计,3年来,该县累计投入拥军优属等经费2.5亿元,不断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努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三连冠”。

博罗部分名片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全国十佳宜居县

全国十佳深呼吸小城

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县

广东省文明县城

广东省卫生县城

广东省教育强县

广东省旅游强县

拥军

6旬“裁缝伯伯”为官兵缝补衣服28年

又到一年“八一”时,这是东纵老战士廖志华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他与老战友再次相聚,重温战争岁月,畅谈博罗发展,政府、群众的关怀让他心里暖暖的。自1944年,年仅13岁的他参加东江纵队以来,群众的拥军热情让他毕生难忘。他感慨:“战争年代,群众冲破重重封锁,为我们送吃的、穿的。如今,每年当地政府都组织座谈,关心关怀我们。”

历史不变,真情永续。正如廖志华所说,爱军拥军,博罗从未改变,并且愈发浓厚。近年来,从普通群众到县委、县政府,该县涌现出一段段拥军佳话。

罗阳镇东坑村竹元围村民小组老人钟耀洪,今年64岁了,被驻地部队官兵亲切地称为“裁缝伯伯”。1987年,他到驻博某部开始帮官兵们缝补衣服、鞋子和帐篷,一干便是28年。28年间,经他的双手缝补的各式军服有34万余套、鞋子11.2万余双,他还亲手制作了2万多双鞋垫提供给部队官兵,温暖了一茬又一茬的兵哥。

每次到驻地给官兵们缝补衣服,他都要用自行车驮着30多公斤重的缝纫机等工具,翻越大约5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该部的大门口。尽管已到了该安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他仍一直坚持着。他把给战士缝补衣服当成乐事,将子弟兵当成自己的亲人。他说:“已经习惯了,见不着战士们,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9旬港商梁植把拥军济困写入遗嘱30年不变

无独有偶,园洲籍的港商梁植老人已90多岁高龄,但他拥军济困的善举仍在持续。据悉,自1984年起,该镇的烈军属、病残复员军人等,每年春节都会收到他送来的几百元不等的慰问金。仅2015年春节,全镇受梁植捐助慰问的有401户,包括烈军属、病故军人遗属、伤病复员军人等,每户发放慰问金300元,共12多万元。而这些受帮扶的人,大部分都与他素未谋面。

目前,梁植的善举持续了31年。刚开始时,每年春节,梁植都会提前与镇民政部门协商确定需要资助的人员,并在民政部门的协助下,将慰问金派发到每一个需要资助的人手上。现在,年逾90的梁老先生因行动不便,未能亲自回家乡为有需要的群众派发慰问金,但他总是委托和嘱咐镇相关部门,将慰问金发到每家每户。

更令人感动的是,2010年1月2日,梁植回家乡与捐助对象见面时还亲口承诺,他会把自己财产的一部分拿出来成立基金会,在他辞世后30年,大家还可以继续得到他的资助,他已将这个意愿写入遗嘱。

抚恤标准排在全省前列

国无防不稳,民无兵不安;建设国防,就是建设家园。博罗县始终把双拥工作当作一个政治任务,视为一种发展环境,切实抓紧抓好。一直以来,该县关心关爱人民子弟兵,全力帮助部队办实事,解难题。

据统计,2012年以来,该县安排资金1567.8万元,解决部队的营房、训练场、幼儿园、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等配套建设。优先解决了63名随军、随调家属就业,接收转业干部37名,符合指令性转业安置条件士官8人、退役士兵872名。

同时,严格落实抚恤优待政策。3年来投入606万元解决了1931户重点优抚对象的“六难”问题;让2152名重点优抚对象凭优抚证免费乘坐县里公共汽车;为全县优抚对象发放文化惠民卡4634张,补助经费92.68万元。目前,该县建立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抚恤标准排在全省前列。

爱民

危急时刻子弟兵让群众吃“定心丸”

哪里有险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洪水威胁时,部队官兵挺身而出;“美丽乡村·三大行动”中,闪动着部队官兵挥锄拿铲的身影......

在博罗群众心中,战士就是守护神,也是百姓的贴心人,危难时刻,驻地子弟兵们总能给群众吃上一颗“定心丸”。

2014年5月23日晚8时,博罗县横河镇普降特大暴雨。暴雨洪水冲刷,导致该镇的鸡鹅坑水库溢洪道消力池边墙倒塌约8米。如果继续让洪水冲刷,将会导致更大的险情。在这危急时刻,部队官兵们冲在第一线,扛沙袋、打桩,不怕苦,不怕累,与当地群众一起,经过10多个小时的抢修,险情得到解除。

2013年5月27日,博罗县泰美镇遭遇特大暴雨,该镇良田河水电管理站二级站至三级站之间的和尚石(土名)河道,有5名群众被困于河道中间的石头上。收到群众求救消息后,武警部队官兵、消防战士作为主力,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营救。

当时,由于特大暴雨,进入事发地点的一座桥被水淹没,有一段路也发生了塌方,车辆一度难以进入。为此,消防官兵、武警官兵等先头救援人员徒步抄小路进入事发现场。

“看到官兵来了,我心里就不慌了。”被困人员之一小钟说,“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把我们救出去的。”最终,5名受困人员在被洪水围困9个小时后,成功获救。

危难之时显本色,平凡之中见真情。人民子弟兵,情系老百姓。据统计,2012年以来,驻博部队和武警官兵先后组织52个便民服务小组,组织官兵3.9万余人,共为地方清理河道、排洪渠约49公里,清理垃圾、淤泥120余吨,填土1万多立方米,种植树苗13万余棵。

癌细胞扩散到胸椎仍站在救人第一线

在博罗县,部队官兵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事迹,数不胜数,如万秀罗浮山一般美丽动人,让人如沐春风。而其中,老军医栾维林的故事,更是感动了无数人。

栾维林原是武警辽宁总队医院副院长,本与博罗并无多大交集。2000年,身子骨一向健康硬朗的他,被检查出肾癌。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犹如晴天霹雳,让他深感绝望。然而,栾维林很快从绝望中走了出来,他的人生轨迹同时也发生了改变——— 从大城市走到农村。在朋友的推荐和调研考察后,他选择在博罗的乡镇卫生院扎根,成为当地的“编外专家”。

截至目前,他已在园洲镇九潭卫生院“驻扎”12年。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他依然坚持不懈治病救人,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他还将自己毕生所练就的医术,倾囊相授给当地卫生院的医生,不遗余力地培养乡镇医疗人才。在栾维林的指导下,以往年均仅有二三十台手术量的九潭卫生院,在他来后的2000年当年手术量突破300台,还培养出五名能上手术台的医生。

2013年5月,病魔再一次侵袭了栾维林,癌细胞已扩散到胸椎和腰。栾维林显得很淡然和超脱,执着地奔走在乡镇卫生院治病救人、传医授业解惑的道路上。

博罗志愿者、退役的老军医董四军亦是如此。年过六旬的他每周末都要参加在县城举行的志愿活动,为县城群众义诊。他还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博罗分队队长,献血次数已超百次,最后一次献血是在59岁,不少年轻人在他的感染下,参与无偿献血的公益事业。

据统计,2012年以来,驻博部队和武警官兵义务就诊5000余人次,先后5次组织5000余名官兵无偿献血。

共建

现有双拥共建单位136对,共建项目126个

军民共建,双拥一体,军地双赢。一直以来,博罗与驻地部队扎实开展合作共建,互办好事、实事,推动双拥工作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双拥组织(机构)179个,双拥共建单位136对,共建项目126个。

早在2009年,罗浮山与驻地部队共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一创举受到了评定组的高度肯定。罗浮山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中,驻地部队官兵把罗浮山当作第二故乡,与当地群众一起踊跃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此举在全国还属首创。2013年,罗浮山吹响了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号角,驻地部队再次与地方共建,开展卫生清洁、环境整治等共建活动。同年年底,罗浮山成功摘取“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牌。

同时,博罗与驻地部队还与时俱进,创新共建形式。2015年组织开展共建林、共建路、共建生态园、共建图书馆、共建游泳训练场、共建一片蓝天、共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等“七个一”军民共建活动,进一步将军民共建活动引向深入。

时下,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其中,在军地共建下,博罗县长宁镇埔筏村如今面貌焕然一新,村道干净整洁,绿化亮化进一步完善。开展共建活动以来,驻地部队出动人员1300人次,车辆25台次,共组织、参加助民劳动15次,修整道路4公里,清理排水渠道8公里,打扫村庄街道2公里,清除垃圾近2吨。同时,根据部队训练需要,村委主动协调训练用地,积极为部队训练提供后勤保障。

据统计,2012年以来,军地共建道路28公里、防洪堤23公里,植树造林2100亩,共建新农村13个、社区9个,培养军地两用人才3100人。

博罗爱促会谱写社会化拥军组织新篇章

“何会长,你们来啦!”日前,博罗县爱国拥军促进会(以下简称“博罗爱促会”)一行来到驻地部队,部队官兵热情地迎了上来,跟爱促会人员寒暄了起来。据悉,博罗爱促会是全国首个县级社会化拥军组织,它不仅是驻地部队的 “好友”,还是部队官兵、退伍军人的“贴心人”。自2010年8月成立以来,已为驻地部队、退伍军人等,累计赠送慰问金(含物折款)260万元。

7月28日,博罗爱促会一行带上油、米和慰问金来到县烈士陵园看望和慰问黄金良夫妇。据了解,1988年,黄金良因受伤从部队退伍。自2006年起,黄金良成为博罗县烈士陵园的守陵人,因担心丈夫的身体吃不消,妻子李党英也毅然加入了守陵人行列。从此,他们以园为家,尽心尽责守护烈士陵墓,默默陪伴着那些在革命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灵,至今已有9个年头。

“守陵在大多数人眼里不是好职业,收入也不高,但黄金良夫妇一干就是近10年,值得尊敬。此次过来既是向他们致敬,也希望学习和弘扬他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精神。”博罗爱促会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每年定期对驻地部队及退伍军人进行慰问外,博罗爱促会还积极帮助有困难的退伍军人、军人家属、优抚对象等,对突遇紧急情况的他们进行及时援助。

“谢谢你们,我一定在部队好好干。”2012年,该县麻陂镇坳头村的现役军人小张入伍半年,其父就因车祸不幸去世。得知情况后,博罗爱促会立即组织企业家代表前往慰问,并为他送去慰问金1.5万元,鼓励他积极面对,在军营中建功立业。同样,在博罗县公路局上班的退伍转业军人小赖,他的父亲遭遇车祸,需要住院治疗。博罗爱促会得知情况后也在第一时间送去了慰问金,帮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可以说,为驻地部队官兵、退伍转业军人、烈军属雪中送炭,排忧解难,已经成为了博罗爱促会帮扶的一种常态。

博罗爱促会会长何国增介绍,该会由全县社会各界拥军杰出代表自愿结合的联合性社会组织,旨在联合各方的拥军力量,通过关心部队、关怀军人、关爱军人家庭,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及改革发展稳定作出更大贡献。目前,博罗爱促会已有会员单位136个,并设立了“爱国拥军基金”,迄今已累计赠送慰问金(含物折款)260多万元。

本组文/图(除署名外)本报记者李燕文 贺小山 特约通讯员李晓敏 通讯员谢思雄 陈日洋 邓林恒 邹永浩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