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模范城市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军民融合促发展——德州双拥创城工作综述

2015-07-06 14:45:50来源:德州新闻网
在我市双拥工作中,人们看到的是一幅幅“军民同谱和谐曲、双拥花开别样红”的优美画卷。

在我市双拥工作中,人们看到的是一幅幅“军民同谱和谐曲、双拥花开别样红”的优美画卷。

坚持“六共同”“七不忘”

德州党政军领导认识到,军民融合发展是双拥文化的灵魂,也是未来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6月19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8项共建活动、8项共建任务、5项保障措施的“885”双拥共建内涵体系,努力推进军民融合式深度发展。

为加强军地协作,我市明确规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军地联席会议,遇到涉军重大问题或重大活动,随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同时,创新机制,切实做到了“六共同”,即军地双方对双拥工作的制度规划共同研究部署,重要活动共同组织实施,工作落实共同督促检查,完成情况共同总结讲评,先进典型共同表彰奖励,出现的问题共同协商处理。同时,工作中坚持做到 “七不忘”,即抓地方工作不忘部队建设,召开重大会议不忘强调双拥工作,领导下基层检查工作不忘督促双拥工作,部署地方工作不忘发挥驻军作用,安排财政预算不忘双拥优抚安置保障资金,组织人事调整不忘退役军人接收安置,表彰先进不忘双拥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建立规范的军地人才培训制度,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拥军活动。先后给驻军赠送电脑、投影仪、电器2500余件,图书2.5万余册,各级学校、共建单位帮助部队培养实用人才15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500多名。
双拥成“一把手”工程

在建设双拥模范城的过程中,德州市和驻德部队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新形势下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性,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任期目标。

每逢重大节日,市主要领导都会率团慰问驻德官兵。每次部队进行重大战备训练和军事演习时,市里都要召开协调会,及时帮助部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各级广泛开展法律、文化、科技拥军。在全省率先出台鼓励高学历青年应征入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积极协助搞好营房、交通运输、机械维修、油料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减免配套费用;优先安排部队的粮食、水、电、气、暖等军用物资需求,保证及时、优质、按量供给。

健全制度促发展

发展是新形势下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的重要前提。为此,市委、市政府精选一批军地迫切需要,具有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大项目,作为推进融合式发展的抓手,在项目攻关、技术应用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走出一条“军民兼顾、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融合式发展路子。

完善双拥运行体系。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军领导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目标管理,纳入精神文明单位检查评比范围,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同时,市委、市政府先后3次调整充实了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搭建起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双拥工作站四级网络,形成了四位一体,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双拥组织网格体系。

完善双拥制度体系。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 “党委议军会”、国防动员会、双拥领导小组会等制度。党政军主要领导带头参加双拥活动,确保了双拥工作责任目标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障到位。

完善双拥考核体系。实行党政军领导责任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督查制和百分考核制,对各级各部门落实双拥工作任务职责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提拔、年度工作奖励挂钩。同时,严格实行双拥工作“一票否决制”。
提升全社会国防观念

坚持舆论引导,广泛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是做好双拥工作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我市以领导干部、青年官兵和学生为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和双拥法规为重点的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和双拥光荣传统教育。

依托各级烈士陵园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狠抓“四个一”建设(一部双拥电视专题片,一套完整的双拥资料,一处国防教育阵地,一份双拥工作图片档案),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广泛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同时,在城市公共场所、交通要道设置永久性大型双拥标志牌100余块,开辟了双拥宣传一条街。近年来,全市举办国防教育讲座600多场次,听众达27万余人次,农村群众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受教育面分别达到60%和80%。

广范拓展新闻宣传舆论主阵地。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将双拥工作列入宣传计划,经常性地推出具有时代特征、德州特色的双拥经验和典型。广泛开展拥军优属先进个人、模范优抚对象等评选活动。

□本报记者 宋延涛 邓静 本报通讯员 肖宁 于斌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