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一大早,住在邻水县城的退伍军人周光德驾驶小汽车从县城来到两河乡大桥村,了解脐橙的生长情况。看着漫山的果树都已挂满幼果,周光德喜上眉梢:“脐橙长势喜人,乡亲们今年又能过上丰收年了!”2008年,周光德发动成立两河乡大桥果业合作社,带动乡亲们种植脐橙,与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路”,在三山两槽间谱写出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双拥”赞歌。
近年来,邻水县不断丰富“双拥”内涵,积极探索共建路子,努力拓展创建特色,先后多次被省政府、省军区表彰为“双拥模范县”、“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成为军政军民关系的主旋律,一曲曲“双拥”赞歌在邻州大地奏响。
心系乡亲谋发展
政府搭台解难题
水泥公路蜿蜒而下,记者跟随周光德来到两河乡大桥村,山头是郁郁葱葱的果树,但十几年前,这里却是乱石荒坡。1977年,周光德因病从部队回乡,望着家乡贫瘠的土地,看着整日劳作生活却依然艰辛的父老乡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闯出一条路子,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1995年,周光德毅然承包了村里的几十亩荒山,带头在乱石荒坡上种起了脐橙。创业初期的苦和累,他默默咽下;因不懂技术而造成脐橙产量低、质量差,他通过努力学习一一攻克。然而,看着枝头上新鲜饱满、香甜诱人的脐橙无人问津,只能烂在地里,“销售难”的问题让周光德几次想要放弃。
“品质如此优良的脐橙却没有市场,很大原因在于没有知名度。”两河乡党委政府在了解到周光德的困难处境后,积极为他分析原因,并从不甚充裕的公用经费中拿出宣传费,帮其在报纸、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大力宣传。一时间,脐橙不仅一举成为邻水人民喜爱的优质农产品,“邻水脐橙”也渐渐蜚声国内,如今不但畅销国内重庆、成都、上海等大城市,同时也走出了国门,远销俄罗斯等国家。
利用产业优势
抓好就业安置
小小的脐橙,如今成为邻水县一个富民惠民的大产业,其中也满含伤残退伍军人们的心血。2003年底,包小东脱下穿了7年的军装,从东北边陲光荣退伍。回乡后,包小东在鼎屏镇上开了一家小商店,看到邻水脐橙日渐走俏,考虑到自己在学校学的专业也是农业,他萌生了创业种脐橙的想法。在考察两河乡庙堡村的种植条件后,2007年底,包小东筹资承包下横跨庙堡、黄金、石板三个村,占地2000亩的脐橙园。
“去年,果树全部改良嫁接成了晚熟杂柑品种春见。”包小东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一边热心地介绍道。然而,据记者所知,包小东的果园已进入丰产期,每年能有几百万元的收入,为何他要这般大费周折?包小东告诉记者,为推动脐橙品种高换改良,县上对改造面积在50亩以上的老果园,每亩一次性补助200元,此外,县上对脐橙幼果林等都有相应补助。
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脐橙产业成为邻水一大农业优势产业,也成了伤残退伍军人创业的上佳选择,仅两河乡就有65名退伍军人发展种植养殖业。2012年以来,邻水县坚持“以兵为本、为兵服务”的工作理念,全面推行岗位安置和自主就业“双向”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安置,全力抓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累计实现政策安置岗位36人、自主就业安置1518人。
共助共建解“三难”
军民鱼水情意深
“国家从没忘记过我!”面对记者,谭万寿对党委政府有道不尽的感激,他说,虽然自己因公致残,成为6级伤残军人,但他从不感到后悔。从企业下岗后,当地党委政府积极为他介绍公益性岗位,“现在我不仅每月有1000多元的残疾抚恤金,还有固定的工资收入。”
谭万寿并非特殊优待,近年来,邻水县积极落实优抚政策,将全县5500余名重点优抚对象全部免费纳入相应医疗保障体系,伤残军人旧伤复发医疗费用由财政全额支付,并提供住院期间的生活补助;先后完成危房改造134户,将1500余名生活困难优抚对象纳入城乡低保,有效解决了优抚对象的生活、住房和就医困难。
与此同时,每逢春节、建军节之际,邻水县委县政府坚持走访慰问驻邻部队、武警官兵及驻渝相关部队,不断密切军地联系,共为重点优抚对象送去价值110万元的慰问金(品)。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划拨资金4000余万元,无偿划拨用地87亩,有效解决了县人武部、武警中队等的营房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危难之际,驻地官兵英勇向前,奋力保卫人民群众安危。在“9·13”特大洪灾面前,各驻邻部队情系灾区,持续投身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出动官兵4000余人次、车辆100多台次,抢救遇险群众5000余人次……驻邻官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民融合鱼水情深的内涵,军民情感实现大融合。(范露霜 胡苗)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