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品
据《后汉书》记载:“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又曰:儋耳“土地沃美,宜五榖,蚕桑。知染采文绣,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桦,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史籍还叙述:“海南所织,则多织品矣:幅极阔,不成端匹,联二幅可为卧单,名曰黎单,间以上五彩,异文炳然,联四幅可为幕者,名曰黎饰,五彩鲜明,可以盖文书几案者,名曰鞍搭,其长者,黎人用以缭腰。”从西汉到唐、宋都是上贡中央封建王朝的珍贵贡品。到了元代,其工艺的精巧在历史上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远销内地及东南亚国家,受到国内外的人们喜爱,影响极大。
形式
龙被有五种形式,分别为:单幅龙被、双联幅龙被、三联幅龙被、四联幅龙被、五联幅龙被。
其中,三联幅为居多,五联幅和单幅为最少。三联幅是由三幅彩锦联缀而成,一般长2~3米,最长可达4.3米,宽1.1~1.4米,以龙纹、凤纹、狮子纹、麒麟纹和鱼跃龙门纹为主体纹样,花卉纹为辅。五幅联是由五幅彩锦联缀而成,长2~3米,宽1.1~1.5米,以白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纹、蟒蛇纹为主体纹样。
图案
在黎族人民心目中龙是他们的祖先,代表着高贵与尊严,龙的形象自汉代开始出现在黎族贡品织贝中,此后到南北朝,龙被图案逐渐向多元化方向演变,出现有大象、孔雀、鸳鸯、莲荷、牡丹等图案;可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到唐代新奇富丽的宝相花、莲花纹开始出现,龙、凤、吉祥鸟兽成双成对,左右对称,联珠团花,柔婉多姿,广泛流行;到元、明、清代,龙被装饰图纹出现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麒麟吐玉,福、禄、寿三星高照等,反映出黎族龙被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
龙被从其图案来区分出明代中期以前或以后的作品。前期的龙被,以《神树•灵芝图》龙被为代表,这些龙被作品中的图案内容是黎族人民对祖宗崇拜的虔诚表现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动植物加以提炼加工而成,蕴含着浓重的质朴、纯净的黎族文化特色;后期的龙被则完全不同,明显地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并把汉文化中标志性因素,融铸在龙被图案的形象构成中,最显着的莫过于《福禄寿星图》龙被为代表,此时的龙被的图案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前期的纯粹黎族文化的面貌,大量出现福、禄、寿的文字和为帝皇庆贺的龙凤呈祥。
龙被的图案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具体表现为黎族的民间艺人,吸收了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文化,加以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大大地拓展了龙被内容的新的领域。
织法
龙被的织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摘棉、脱棉籽、纺纱、染纱到织绣出龙被,制作一件龙被要用三到五年时间,一般黎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纺织,不少黎族妇女一生中不断学习织绣龙被。
龙被的织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踞腰织机,另一种是脚踏织机。踞腰织机所织的龙被花纹图案比较传统,色彩单一,数量较少;而脚踏织机所织的龙被,是旧时一种比较先进的织法,质地厚、质量好,流行也比较广,它的特点是先织制好布料,然后才在布料上绣上花纹图案。织龙被难度最大就在刺绣图案花纹上,由于图案变化多,色彩十分丰富,所表现的范围比较广。
用途
龙被的花纹图案色彩不同,用途也不相同,红色多用于红事,黑色多用在白事上;红事如婚礼拜堂,子女祝寿,盖房升梁等。
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厂机械化纺织逐渐替代了手工纺织,虽然黎族人心灵手巧,在纺织上也有极高造诣,但在现代机械的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下,费时且费力的黎族龙慢慢地被挤出了历史的舞台。
据了解,目前仍掌握龙被纺织技术的黎族艺人已不多且都是一些老人,一旦这些老人逝去,龙被艺术可能会失传,加上黎族地区如今已不兴种植棉花了,原料匮乏也是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无法完整地传承的另一重要原因。
2003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文化部列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级试点”,2005年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纺织工艺中的一项珍贵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海南省正逐步加大对该项目的保护力度,并努力推动将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被是黎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不仅记载了黎族的历史,更是黎族人民的智慧体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