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一大早,四川省黑水县芦花镇泽盖村退伍军人、民兵彭初便把自家的老院子仔细打扫了一遍,等候黑水中学高中部126名学生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0多年来,彭初已记不清完成了多少次这样的接待任务。
在黑水,彭初和他家的这个老院子家喻户晓。这个有着一座4层藏式碉楼的老院子,因是长征途中我党召开“芦花会议”的会址,2005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抱着传承红色精神的信念,彭初一家四代接力,已在这里精心守护了80年。
走进彭初家里,马鞍、草鞋、铁锅、标语……一件件红色展品令人思绪翻腾,仿佛置身那个红色年代——1935年6月至8月,中国工农红军近9万人先后“三进三出”黑水,很多红军战士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高山峡谷。当年7月18日,党中央在彭初的曾祖父泽旺家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芦花会议”,讨论了组织问题,增强了红军内部的团结,排除了北上干扰。
当年,泽旺是黑水芦花一位有名望的头人。1935年7月10日,中央红军军委纵队进驻黑水芦花泽盖村。由于对红军缺乏了解,泽旺全家和村里其他人纷纷逃到了山上。但很快,经过观察了解,他们消除了对红军的误解,主动把自己家的房子让给红军住。为支持红军,泽旺还积极组织群众为红军捐粮捐物,并将自家16头耕牛、4头猪、5000多斤粮食送给了红军。他的所作所为让红军首长非常感动,回赠了一副马鞍、一支枪和两张苏维埃政府布币。红军走后,泽旺激动不已,决定守好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了“芦花会议”会址第一代守护人。
红军进驻芦花期间,泽旺的儿子王扎曾跟随父亲为红军筹粮。1952年,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第二代红色遗址守护人。1959年,王扎的儿子仁真按照父亲要求,继续守护会址。改革开放后,仁真曾担任黑水县政协副主席,积极宣传革命历史和民族政策,为民族团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93年,仁真的儿子彭初退伍返乡后,继承先辈遗愿,成为“芦花会议”会址第四代守护人。
“芦花会议”会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每逢七一、八一、国庆等重要节日,黑水县党政机关、中小学校和驻军都要组织人员来这里开展教育活动。平时,各地媒体人员、游客也纷至沓来,彭初既要热情接待,又要充当讲解员。家人为此曾抱怨他耽误了劳动时间、减少了挣钱机会,希望他谢绝来客;也有村民建议他对游客收取参观费用,以补偿收入。可彭初对红色文化情有独钟,将其视作神圣的精神家园。“红军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无法用金钱衡量,我绝不会关门谢客,也不会对游客收取费用……”接受采访时,彭初告诉笔者:“我是退伍军人,又是党员民兵,我一定会把守护红色遗址的责任传下去……”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