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关爱抗战老兵组织发起人之一江宏章(左一)和老兵在一起。
“他们都是风烛残年了,生命之火随时熄灭。5年来我们寻访的260多名抗战老兵,这几年已有50多位相继离世,不知今年又将有多少老兵离我们而去?”提起抗战老兵,梅州关爱老兵组织发起人江宏章的眼睛红了。
对于江宏章,梅州更多的人熟知的是他的网名“同心”,他是梅州市关爱抗战老兵组织发起人之一,同时也是一家通讯企业的员工。一周前,面对记者多次约访,他屡次失约。
“因为要走访老兵。”周末的傍晚,在被多次“放飞机”后,记者终于见到了江宏章,他风尘仆仆,带着歉意解释,最近天气逐渐寒冷,他忙着和志愿者给抗战老兵送御寒物品等,“每年的冬天我们都会举行暖冬活动,担心年事已高的老兵们熬不住这寒冷的冬天。”为了暖冬的活动,江宏章也奉献了自己今年的年假。
事实上,一年365天,江宏章奉献的又何止是年假?自从2009年寻访到了第一位抗战老兵后,他几乎所有的周末假期都是在寻访、关爱抗战老兵的路上。目前,梅州寻访到的仍健在的209位抗战老兵中,他自己寻访到的就有近百位,他们中年纪最大的104岁,最小的86岁。“关爱抗战老兵,我们已经迟到了。”江宏章说。
结缘老兵回家
“我们给他们的关爱迟到了太多!”
“这是一场与时间、生命赛跑的寻访苦旅。”谈及这几年来寻访梅州抗战老兵的经历,江宏章说,自从2009年寻访确认了梅州第一位抗战老兵杨运星开始,梅州关爱抗战老兵组织至今已确认抗战老兵260多位,目前健在的209位。
杨运星原是远征军军人,1942年奔赴缅甸对日作战。2010年根据深圳关爱老兵志愿者提供的线索,江宏章寻访到了他,把他口述的参军抗战等事迹交给相关史学家核实后,最终确认了杨运星的抗战老兵身份。
“当我们把‘卫国勇士’纪念章送到老人家手上时,他紧紧握着我们的手,泪水簌簌流出,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江宏章说,从那时开始,他再也无法停下寻访抗战老兵的脚步。
而让江宏章和这场关爱行动结缘的则是一个“老兵回家”的故事。
2011年9月,缅甸华侨杨剑达在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帮助下回到梅州探亲——这位89岁的远征军老兵,在长达67年的时间里不愿加入缅甸籍,一心想回到祖国。此事经海内外媒体报道后感动无数人,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抗战老兵这一个群体。
这位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如愿回到家乡的远征军正是江宏章的舅舅,舅舅的回家之旅得到众多志愿者的帮助,江宏章一家至今对此无比感激。结束梅州的探亲之旅,返回缅甸大约一个月后,杨剑达就因病离世,“我们悲痛之余,又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离世之前他圆了60多年的回家梦。”江宏章说,舅舅的回家故事让他想到应该还有更多在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抗战老兵,“当初志愿者如亲人般送我舅舅回家,我觉得我也应该为其他抗战老兵做点什么。”
随后江宏章开始用“同心”的名字在梅州境内寻访抗战老兵,并逐渐发动身边人、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和政府机构加入。
2014年10月,以“关注历史,关爱抗战老兵”为宗旨的梅州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协会成立。2015年1月,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设立了关爱梅州抗战老兵“叶剑英基金关爱金”。
江宏章表示,目前梅州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协会有近200位注册会员,遍布梅州全市,已形成常态化的老兵关爱机制,整理老兵档案和口述历史,定期开展走访活动。已确认身份的抗战老兵每月会收到1100元人民币的致敬关爱金。
千方百计助老兵完成心愿
“老兵感到安慰我们欣慰”
梅州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协会作为抗战老兵寻访、核实、统计,内部架构相对完备的纯民间公益组织,主要做两件事情:帮他们确认身份,赢得社会尊重,同时记录下他们的抗战经历,以期人们关注历史,以及关爱生活陷入贫困的抗战老人,通过透明的资金捐助,为抗战老兵“养老送终”。
“其实,除了生活上的关怀,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帮助这些老兵,在他们有生之年完成未了的心愿。”如今已是梅州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的江宏章说。
今年5月,在江宏章等志愿者的努力下,99岁的抗战老兵陈锡强,从梅州前往湖南常德,祭奠了当年常德会战后他亲手掩埋的战友,了却了萦绕在心头70余年的愿望。
陈锡强1917年出生于梅县,1942年4月应征入伍奔赴抗日战场,是当时国民革命军第74军炮兵团第1营2连的一名炮兵,曾参加过常德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等抗日战争著名战役。在陈锡强老人的记忆中,经历的多次战役,1943年的常德会战是打得最为艰苦,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战场上炮弹碎片从他前胸擦过,至今留有伤疤,还有一次和日军遭遇“肉搏”,他用机关枪把子把敌人打晕,才死里逃生。史料显示,常德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以约6万人伤亡的代价,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常德会战结束后,时任74军军长的王耀武决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纪念捍卫国土牺牲的将士们。陈锡强参与了公墓建造,并亲手掩埋了牺牲的战友。1952年陈锡强退伍返乡,“凭吊那些当年我亲手掩埋的为国牺牲的弟兄们”,成了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2010年,江宏章和梅州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通过线索,在梅县丙村寻访到了90多岁高龄的陈锡强。在多次的探访中,志愿者了解到陈锡强老人的心愿,他们决定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帮老人实现。
江宏章说,陈锡强老人当天在“陆军第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前心情复杂,“一会儿敬礼鞠躬,一会儿摸着石碑喃喃自语,一会儿又肃立无语,泪流满面”。祭奠完毕后,陈锡强还见到了两位来自常德市的原74军老战友,92岁的马景刚和91岁的刘道明,“三位90多岁的抗战老兵在常德‘烈士公墓’前紧紧相拥,那一刻不知会有多少当年舍身卫国的往事涌上他们的心头……”
陪伴老兵走到生命的终点
“他们常会问我会不会送他们最后一程”
“我们还是来迟了。”今年4月一天,江宏章和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在抗战老兵黄耿珍灵堂前遗憾地表示。
95岁高龄的黄耿珍在刚确认抗战老兵身份没几天后就突然离世,志愿者们甚至还来不及为他戴上“卫国勇士”的纪念章,家属们说这是老人生前最渴望的一个纪念章。
“当天,我们向黄耿珍的家属送上关爱金和帛金,并在他的遗像前敬赠了‘卫国勇士’纪念章和‘抗日英雄’的牌匾。”江宏章说,抗战老兵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中有很多人的抗战身份得不到承认,甚至还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但他们的青春都贡献在了战场上,我们身为后人愧对老兵,欠下的债应该补偿。”
“与经济资助相比,他们需要的更多是心灵上的慰藉,比如一枚可以挂在胸前的光明正大亮明身份的徽章,让周边人接受他们,理解他们。”江宏章说,去年,志愿者通过线索寻访确认了梅县程江镇93岁老兵周涛祥,当江宏章为他挂上“卫国勇士”纪念章,老人留下激动的泪水,当天让家人买来了鞭炮燃放。此后,每当江宏章和志愿者们去看他的时候,老人家都兴奋得像小孩子,早早便在门口迎候,志愿者们离开的时候,老人也坚持送到村口,如最亲的人一样依依惜别。
“有好几次,他偷偷问我,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去送他,我忍着泪水坚定地告诉他,会!”江宏章说,这样的问题,很多老兵都会问。从2009年以来,梅州所寻访到的老兵中已有50多位陆续离世,每位老兵去世,江宏章和许多志愿者都会前往送行,“陪伴他们走到生命的终点,给他们人世间最后的温暖,这正是我们寻访抗战老兵的初衷。”
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