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83岁老兵 放飞风筝祭亡灵

2015-12-14 11:31:36来源:现代快报
一个“祭”字代表一万个魂灵,30个“祭”代表30万死难者同胞;每一个“祭”字旁飘扬的黑色小飘带,是同胞们的泪水……

\

老兵车阿坤在燕子矶江边放飞“祭”字风筝 现代快报记者 徐洋 摄

一个“祭”字代表一万个魂灵,30个“祭”代表30万死难者同胞;每一个“祭”字旁飘扬的黑色小飘带,是同胞们的泪水……昨天上午,83岁老兵车阿坤在南京燕子矶江畔放飞一组由30个“祭”字串成的风筝,来悼念南京大屠杀期间的30万死难同胞。现代快报记者 徐萌 胡玉梅

30个“祭”字风筝连成一排,直上云霄

黑色的底,黄色大大的“祭”字,每个“祭”都有很多黑色的小飘带……昨天上午10点多,防空警报过后,车阿坤和老伴以及风筝艺术俱乐部的同伴们拿出“祭”字风筝。“一共有30个‘祭’字,一个‘祭’代表一万个魂灵,‘祭’字下面的飘带,是人们无尽的泪水。”车老向现代快报记者介绍说,这组风筝线长12.13米,象征着“12·13”。

江风吹来,车阿坤手里握着风筝线,看着它们缓缓往上飞,而车老的手也不停歇,逐步把摞在地上的剩余“祭”字一点点往天上放。几分钟后,30个“祭”组成的风筝,像一条长龙,一直向天上飘去。

车老说,这一组风筝花费了他3个月时间。今年9月开始着手,公祭日前夕完工。“做起来不难,但设计方案一改再改,让风筝既有特殊意义,又能飞得起来,还挺难的。”

车老说,去年的国家公祭日,他和同伴们放飞的是一组象征和平、正义、光明的风筝。今年之所以选择在燕子矶江畔放飞风筝,是因为南京大屠杀,长江边死了很多人,江水都被染红了,“从1958年起,我定居南京,到现在已经有57年了,对南京有感情。所以,特意来这里悼念死难的先辈。”

小时候流落上海,曾与日本学生斗风筝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火蔓延到大江南北,当时,车阿坤还只是一个5岁大的孩子。“我老家是广东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我老家的房子被侵华日军炸了。为了生活,我和姐姐跟着父母一路逃难到上海。”

车阿坤回忆,南京沦陷期间,他们一家躲在上海的难民营里,那时候姐姐出麻疹发烧,得不到及时治疗,死在了难民营。

与风筝结缘也是从难民营开始的。车阿坤对现代快报记者说,难民营对面是一片空地,经常有日本老师带着学生在那里放风筝,“他们的风筝有飞机形、坦克形,我们是穷孩子,只能捡报纸和竹子来做风筝,线不结实,经常被日本学生的风筝线割断。”当时,车阿坤和小伙伴们暗下决心,一定要斗赢日本学生的风筝。

车阿坤没钱买风筝纸和风筝线,就在街头捡香烟头挣钱。“香烟头没有过滤嘴,我们把里面的烟丝抽出来,然后用烟丝换钱,买了牛皮纸做风筝纸,把碎玻璃弄碎,和松香一起熬制后把风筝线放进去,这样风筝线就变得结实而锋利。”在后来的比斗中,车阿坤的风筝先割断好几个日本孩子的风筝,当时觉得心里很解恨……

上世纪50年代,为志愿军改棉服

1944年,车阿坤跟随父母,从上海辗转到苏北,投靠了新四军第二军分区抗日兵工厂,帮忙做手榴弹等军用物资。后来,又调到射阳的被服厂做通讯员,负责敲钟送信。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车阿坤回到了上海,在上海军服厂工作。“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一开始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完全抵御不了寒冷,当时,棉衣棉裤如果超过1斤重,棉花就会不均匀,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我在工厂里,改变了缝制方法,对缝制衣服的工具也进行了改造,生产出来的棉衣质量好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我们后方生产的军服,很快就被送到了前线。”

1953年,车阿坤被评选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受到当时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的接见,并领取了陈毅亲手颁发的奖章证书。

如今的车阿坤被誉为“风筝怪才”,制作过3000多只风筝;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他还专门制作了奥运长串风筝。而对于自己的往事,很少提及,“都过去了。”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