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老兵开荒捡废品省钱办纪念馆
沈阳高坎乡抗美援朝老兵孙德山自办的纪念馆感动参观者
开荒、捡废品、抡大锤打铁、省钱不吃肉……这些对于沈阳市浑南区高坎乡旧站村的85岁抗美援朝老兵孙德山来说都不算什么,他心中有个更大的梦想——办个纪念馆,纪念那些故去的老兵,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现在纪念馆办成了,也花光了他毕生的积蓄,虽然自己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但看着院内200多平米的纪念馆,孙德山老人笑了……
他说,“宁可吃咸菜窝窝头,也不能让后代忘了光荣传统,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办下去”。
住不到10平米小屋 建起200多平米纪念馆
走进旧站村,提起孙德山几乎是无人不知,乡亲们都热情地要给领路,“你找老孙头,我带你去,你们真该好好报道一下,老头子自己办纪念馆,不容易”。
走过一条泥泞的小路,抗美援朝的宣传音乐随风传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牌匾——“革命历史及抗美援朝爱国教育馆”。
走过一条小胡同就是2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由于棚顶只有一层塑料布,展厅内有些冷。墙四周贴满了抗美援朝时期的照片,还有一些文字材料。展厅内有10个柜台,里面摆放了抗美援朝战士们穿过的衣服及用过的一些物品,还有孙德山自己写的心得。旁边两个小屋除了摆满同类纪念物品,还有很多英雄的铜塑像。
回忆那段历史,孙德山老人多次落泪,“得让后人记得这段历史,现在的生活多好,当时我妈去世我都没赶上下葬就去打仗了”。
参观完展馆,孙德山老人把辽沈晚报记者让进了他住的小屋,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显得很黑,墙上已经出现斑斑裂纹,屋内最值钱的就是一台老式电视机。
开荒种粮种菜吃 省下每月退休金买展品
提起这个纪念馆,同住在旧站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王廷福表示,“这个纪念馆,老孙头都已经建四五年了,都是老孙头一点点添置起来的”。“看见那个房顶的木头棍子,很多都是老孙头在垃圾桶、河沟捡来的,棚顶的塑料布也是左捡一块右捡一块拼接起来的,当初他告诉我们这个想法时,我们都吓一跳,这得多少钱?都80多岁的人还折腾啥?”王廷福指着展馆棚顶告诉辽沈晚报记者。
但这些困难并没阻挡住孙德山的坚持,没钱,他就去捡废品,抡铁锤砸铁换钱。为了省钱,他自己开了一片荒种粮食,“这块地种的玉米和菜就够我们两口子吃了,1000多元退休金就都可以用在买东西上了”。
王廷福两眼泛红地说,“他为了省钱都不咋买肉吃”。孙德山笑了,“原来吃咸菜不也活得挺好”。
最初,家人并不理解孙德山的做法。“我借钱也要干”,看着老人的坚持,家人开始慢慢妥协。目前,孙德山已经花了五六万元。
参观者被感动纷纷留言表达崇敬之情
纪念馆里有一本黑色日记本格外显眼,里面记录着游客每次参观后的感悟,游客除了当地人,还有抚顺、铁岭等外地人,有老兵也有很多幼儿园小朋友。“每次看见他们高兴地离开我就感觉所有付出都值了”,孙德山眨眨眼说。
辽沈晚报记者从日记本里摘录下来两段参观者的感悟——
“最受爱戴尊敬的人:孙德山老人是让我们后代人值得学习的好榜样,现在80多岁高龄身体还挺好,最重要是心态特别好,精神高尚,我们这些年轻人自愧不如。老人倾注财力去办这个纪念馆,值得我们学习,以后也要好好工作,不再抱怨。祝老人身体永远健康! ”
“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心里感触很深,提高了自己的爱国之心,中国,爱你。 ”
孙德山:宁可吃咸菜也不能让后代忘了传统
辽沈晚报记者:是什么事触动您决定要办这个纪念馆的?
孙德山:最初,我只是自己经常参加一些抗美援朝纪念活动,可是后来发现很多年轻人并不太了解这段历史,在我80岁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建个纪念馆,来弘扬这段历史。
辽沈晚报记者:在您决定建馆时,家人都什么态度?
孙德山:都不支持,都说我疯了,本来挣的就不太多又没积蓄,还这么一把年纪了。
辽沈晚报记者:在建馆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孙德山: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弄,但后来想想,可以把我家的院子利用起来。为了省钱,我就去捡各种丢弃的破烂,能用在棚顶的就用在棚顶,不能用的就卖钱买东西。东西齐全了,我就自己蹬梯子开始钉,后来家人看不下去了,也帮忙。棚子弄完后,我就开始找材料,复印照片、材料等。最后我一打听,在我家这面复印需要一元钱一份,而在沈阳市内只要两三毛或者五毛,我就坐公交车去市内复印,因为我印得多,一下子能省十多块钱。
辽沈晚报记者:您建纪念馆,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孙德山:我不图名不图利,就是希望能为国家做点贡献,希望大家都能来免费参观,都来受受教育。宁可吃咸菜窝窝头也不能让后代忘了光荣传统。
妻子刘文清:看过的人都一直感谢感觉值了
辽沈晚报记者:孙大爷要建纪念馆时您同意吗?
刘文清:不同意,都这么大岁数了,经济也不富裕,哪有这精力去干这个,现在都花五六万元了,我也没有退休金,就靠他那1000多元生活呢,但我拗不过他,孩子也拗不过他,他愿意干就让他干吧。
辽沈晚报记者:现在纪念馆建起来了,乡亲们也都在夸孙大爷,您以后会支持吗?
刘文清:看见很多人来我家看,看过的人都一直感谢,现在感觉也值了,以后会支持,肯定不给他拖后腿了。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靳丹
昨日下午2时许,在旧站村的纪念馆内,孙德山老人向记者介绍这些图片的历史。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靳丹 摄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