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常给记者讲述他一家人的抗战故事
□晚报记者 杲 阳
实习生 高壮 通讯员 赵凤良
“今天我想给你们讲讲我一家人,特别是我的父亲母亲和大哥的抗日历史。”这是王智常老人见到记者后说的第一句话。
记者眼前的老人,头发花白,面色红润,说话铿锵有力,很难想象他已是84岁高龄。“我没有参加抗日战争,但是我的父亲母亲和大哥都参加了抗战,这场战争与我的家族历史息息相关,特别是我的父亲母亲,他们虽然不识字却知道怎么爱国,他们虽然没有上前线却为抗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王智常介绍说:“我的家乡在沾化县古城镇管家村,现在是沾化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当时正处于日、伪、匪等多种势力的夹击迫害下,开展活动举步维艰。那个时候,我们属于冀鲁边区地下党的领导,很多人都是秘密党员。随着党的抗日主张深得人心,加入共产党一起抗日的人越来越多,我的父亲就是受这些地下党员的影响坚信抗战必胜,义无反顾地带领全家参加了抗日斗争。”
>>>父亲王守田:加入共产党带领全家抗日救国
王智常说,父亲王守田是抗日时期的党员,他秉性宽厚善良,对党忠诚抗日坚决。因家境贫寒,十五岁就给人家帮工扛活,靠出卖劳动力养家糊口。然而正当年富力强之际却患上了很重的眼疾,没钱治病双眼几乎失明,有人就公开叫他瞎子,歪打正着,这为他以后的秘密抗日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掩护作用。
1941年冬天,已经是地下党员的丁少华和王守义回到村里负责党的地下工作。他俩是父亲从小的伙伴,经常来找父亲拉呱,还请了医生给父亲看眼治病,父亲才得以保存了部分视力。“那时候我还小,丁少华和王守义经常给我们讲外面的新鲜事,讲日本鬼子如何残害百姓,讲八路军如何英勇打鬼子,我们听了又恨又怕又高兴。后来只要他俩来,我父亲就把我们兄弟几个人支开,他们三人单独聊天。再后来,父亲经常夜里和他们出去贴一些红绿色的小传单或对伪军喊话,还请一些不认识的人来家里拉呱。而每到这时候我母亲就常给他们望风有时也替他们传信。抗日战争结束后,我才知道父亲1942年已经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开始从事一些地下工作,而我家也成了地下抗日活动的联络站。”
谈起父亲抗战时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王智常说:“父亲为了保护那时候还很小的我们兄弟几个人,从来不在我们面前提抗日的事情。他的很多事情都是解放后母亲告诉我们的,而在众多事情里,我对父亲捡枪这件事记忆犹新。”
父亲患了眼疾后,无法再替人扛活,所以就靠日常在马路上捡拾牛粪马粪维持家用。有一天,父亲在拾粪的过程中无意中捡到一把手枪。父亲知道这个东西的重要性,回家后就一直藏在院子茅房里的屋顶上,直到加入共产党后,他把这把枪交给了丁少华。
王智常继续回忆说:“我家距离城里鬼子据点很近,我们村和东关中间隔着一片古松林,这片古松林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成了坏人的乐园,每到夜间就有很多土匪、盗贼等在这里分赃。1942年6月的一天,林中忽然传来几声枪响,天亮后才知道是两个投靠了日本人横行霸道的惯匪被人打死在古松林里,村里还贴出了抗日武工队的布告。这真是大快人心的事情,很多土匪汉奸都因为这件事吓得魂飞魄散。后来丁少华去家里谈起此事,才说起这次行动用的就是父亲交给他的那把手枪,同时还缴获了两支短枪和四十多发子弹,大大加强了抗日武工队的实力。”
>>>大哥王名榜:在日寇机关内卧底三年
说起大哥王名榜的抗日经历,王智常滔滔不绝:“我大哥的抗日经历真的就像电视剧演的一样,他潜伏在敌人内部三年多,为共产党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
王智常的大哥王名榜,在青少年时期就目睹了日寇的暴行,又受到父母的影响,十六岁时在父母亲的动员下加入共产党并同意打入敌人内部“潜伏”下来做秘密抗日工作。可是真的要打入敌人内部也并非易事,首先的想法是让他先去伪县文化馆学习日语,没想到王名榜表现很好,毕业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再加上王名榜性格内向,寡言少语,日本人在挑选杂役时看中了他,就这样,王名榜很顺利地进入伪县政府,当上了日本顾问井田一夫的近身听差。之后,王名榜很小心地应付了日本人的多次考验,他们渐渐放松了对王名榜的戒备。同时,王名榜谨记上线的工作安排,多次获取情报,使地下党的一些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日本鬼子狡猾多疑,井田为了自身的安全,亲自成立了十三人的特务队,每人配枪配自行车,这些人狗仗人势,经常欺负殴打伪军,这就引起了伪军的不满。王名榜发现了这一矛盾后迅速请示上级,想利用日军和伪军之间的矛盾对伪军进行策反。这一想法得到了王名榜上级领导的认可,他们迅速制定计划,开始了策反行动。
首先,先由沙洼乡的乡长(秘密地下党员)向特务队透露假消息,他们那里有八路军来催粮,还召集村民开会搞抗日宣传。特务队得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他们想趁机在井田那里邀功。于是当天下午他们就去抓八路,地下党组织及时做好伏击准备,特务中队还没反应过来就中了埋伏,全部缴械投降。地下党为了进一步诱敌深入,就把这些特务放回去,井田知道了大怒,当场把特务队队长抓起来,说他暗通八路,把他绑在树上活活刺死了,这让伪军看清了给日本人工作的结局。随后,王名榜暗中说服伪军的两个领导带头起义投诚,王名榜在内部策应,外面由共产党员协助,1944年的一天,三个伪军中队在打死日本指挥官后全部起义投诚,抗日武装的力量再次壮大。
日本投降后,王名榜改任城关区区中队长,到全国内战爆发时,王名榜又奉命随军征战。建国后,组织上安排转业后到地方从事教育工作,直到离休。
>>>母亲王荣英:全力支持父亲和大哥参加抗日斗争
王智常向记者谈及母亲,情绪略显激动。他说:“我的母亲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支持父亲和我大哥参加抗战并加入共产党一起抗日,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无比自豪。”
1942年,王智常的父亲加入共产党后开始秘密从事抗日活动,王智常的家就成了共产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一旦家里有人开会时,母亲就会坐在门口纺线或是纳鞋底,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观察周围的动静,一有可疑情况,就会用喊孩子的办法来通风报信。
1943年,在中国军民的抗击下,日军渐露疲态,但依然垂死挣扎,并开始了更加疯狂的“三光”政策。这时候,地下党组织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敌人的行动计划,决定派王智常的大哥王名榜打入伪县政府秘密搜集情报。“我母亲知道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工作,但还是毅然同意了。大哥临走时,她对大哥说,去吧!争取多搜集点情报,鬼子完蛋了,咱们才能享太平。”
在父亲的影响带动下,王智常的母亲1944年春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智常一直把母亲当骄傲:“我母亲虽然大字不识,是普通党员,但她为人热情善良,有很高的觉悟并帮着父亲掩护了抗日工作,直到日本人投降,我们家从事抗日活动也从未被外人察觉。”
王智常告诉记者,他们兄弟姐妹一共六个人,从小就受到父母亲的影响,不仅很早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就是我一家人的抗战经历。我的父亲母亲为党工作一生,从来没有向组织索取什么。父亲生前一直告诉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跟着共产党永远不会错。我的父亲母亲是寻常人,但他们又是不寻常的,有着传奇式的人生故事。他们一辈子默默耕耘,默默奉献,含辛茹苦地照顾和抚育我们。他们勤劳、善良、宽容的美德和敢做敢为的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后辈。”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