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91岁抗战老兵守护军官妻儿66载 他想回家看看

2015-10-20 11:34:05来源:潇湘晨报
19日下午6点,邵阳县仁济医院内,91岁的老人庹(tuǒ)世发躺在病床上打着吊针,易浩光、易浩明两家人守在旁边。

受病痛的折磨与语言的障碍,记者与庹世发的沟通并不十分顺畅。在此照顾他的易许军(易梓卿之孙)告诉记者,庹世发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对于从前军队的番号和参与过的战役也说不太清楚。

“当时父亲去台湾,按照规定,是可以带三个人的。”易浩光跟记者讲起这段往事:“他想带走我妈、我弟弟还有他的一名副官,把我留在这里。”

“但是我妈不愿意母子分离,坚决不同意跟父亲一起走。所以我们三个就只好留下来。”易浩光说着,冲病床上的庹世发笑了笑:“当时父亲就把我们托付给了满叔,让他照顾我们母子。”

1989年,易梓卿去世,2009年,陈淑珍去世。易浩光、易浩明先后成家立业。但为了恪守自己的诺言,庹世发一直没有回四川老家。

嫂子始终是嫂子

“满叔是吃过苦的人,什么东西都让我们母子先吃,自己吃剩下的。”易浩光称,年纪小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与别人家的父母有什么不同,直到上小学之后,才知道庹世发并非生父,也从母亲口中知道了关于父母与“满叔”之间的故事。

1958年,因为大炼钢铁,庹世发身体吃不消,整个人枯瘦如柴。然而,对于庹世发来说,最难熬的时候不是吃苦,也不是没有东西吃,而是被排斥。1964年,当地生产队搞社会教育,陈淑珍母子因为有海外关系,社会关系成分不好而受到不公平待遇,庹世发也受到牵连。

“生产队搞社会教育,拷问满叔作为一个外地人为什么要留在邵阳。”是陈淑珍站出来,维护了庹世发。“他是我们家的人,我们的顶梁柱,没有他,我们母子怎么生活?”

1979年以后,易梓卿通过在香港的战友与留在邵阳的妻儿取得联系,从最开始每个月一封信,到后来几乎每周都有信。在一封书信中,易梓卿交代易浩光兄弟:“望吾儿能体谅母亲的辛劳与庹世发叔叔的养育之恩,盼你俩能好好侍奉母亲与善待庹叔叔。”

一名现年70多岁的老村干部告诉记者,易梓卿曾经在书信中称,料知自己已无法回大陆,让庹世发与自己妻子结合。记者也看到了易梓卿寄来的照片,正是其与后来的妻子的合影。“嫂子始终是嫂子,说好照顾他们一辈子,我不能做这不忠不义的事情。”从后人的描绘转述中,庹世发的态度异常坚定。

黄亭市镇黄泥村去台人员易梓卿,1919年1月10日至1989年。系黄埔军校第14期毕业生。四十年代任国民党军营长,参加过抗日。1949年去台湾前,易梓卿携勤务兵,护送妻子陈淑珍及幼小的儿子易浩光、易浩明回老家安置好后去了台湾。并留下勤务兵庹世发在家照顾其母子,协助料理家务。

——《黄亭市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