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两代雷锋的伯乐——静宁籍抗战老兵余新元的故事

2015-10-19 14:33:42来源:甘肃日报
9月24日,记者跟随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雷锋精神研究会组织的媒体采访团,远赴千里以外的辽宁鞍山,探访慰问了这位传奇老兵。

本报记者 党慧

1960年1月,在鞍山火车站,他把一名鞍钢青年——雷锋送上运兵的专列;

1977年1月,他在同一车站,把另一名鞍钢青年——郭明义送上运兵的专列。

他,就是两代雷锋的伯乐、我省静宁籍抗战老兵余新元。

9月24日,记者跟随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雷锋精神研究会组织的媒体采访团,远赴千里以外的辽宁鞍山,探访慰问了这位传奇老兵。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在鞍山市中华南路,一座20世纪三十年代的普通平房前,还没有进门,记者就听到里面传出的歌曲声。

这里便是原辽宁省军区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现鞍山军分区干休所正师职离休干部余新元的家,两间并不大的屋子,墙面已经发黄,墙根处有墙皮脱落留下的痕迹,室内陈设极其简单,最吸引人的,就是满墙雷锋的照片。

余新元拿出雷锋在部队时写给他的几封信,以及雷锋入伍时赠送给他的题字照片,给我们回忆起雷锋入伍的那个冬天。

那是1959年11月,辽阳市冬季征兵工作开始了。余新元时任辽阳市兵役局政委兼征兵办主任。11月下旬,在鞍钢弓长岭矿焦化厂的征兵动员会上,焦化厂的推土机手雷锋登上主席台,表示要当兵。

但他个头小、身材偏瘦,自身条件并不符合当兵的标准,未能入选。

雷锋心里十分着急,便到兵役局去争取。“我刚到局值班室,就看见雷锋坐在那里。他一见我进来,立刻从凳子上站起来,语气坚定地说,‘首长,我要当兵。他们说我个子小,不够条件,所以我来找你。’”余新元回忆说。他接着讲述了雷锋参军的全过程:

我问他:“你是哪的?”他说:“我是焦化厂的,叫雷锋!”

我仔细打量了一下他,个头确实不够高,还一脸孩子气。

我问他:“当兵为什么呀?”雷锋说:“为人民服务。”

我又问:“前方、后方不一样是为人民服务吗?为什么非要当兵呢?”

雷锋很激动,他说:“您说的不对,毛主席都说分前方、后方呢!我要当兵,就是要到前方打仗,要给我的亲人报仇!”

好家伙,拿毛主席的话压我!我觉得这小伙子挺难缠。我劝他说:“你先回去吧,我向你所在单位了解一下情况再说。”听我这样说,雷锋站起身来握着我的手说:“谢谢首长!明天我还要来。”

第二天一早这小子真的又来了。我说:“好你个雷锋,还赖上我了!”

雷锋说:“我知道您是这儿的政委,这次,我把全部家当都拿来,不走了。您叫我去我去,您不叫我去我也得去。您不叫我当兵,我就在兵役局当兵,反正我不回去。”

我马上说:“那可不行。”

听了这话,雷锋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我一看情况不对,就转移话题问他:“雷锋,你箱子里带的什么宝贝啊?”

雷锋说:“我打开给您看看。”

说着,他打开了箱子,只见里面东西摆放得很整齐,最上面是《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我顺手拿起一本,发现雷锋把所有的文章都读完了,许多句子被画上了红道儿、蓝圈儿,空白处也写满了眉批。

那个时候,我感到雷锋不是一般的青年,在心里已经有点喜欢他了。我从侧面了解到,雷锋是厂里学毛著的积极分子,优秀共青团员,还常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看着雷锋那十分坚定的表情和迫切的心情,我说:“那你住下吧!”

雷锋这一住就是58天。

在一次谈话中,雷锋告诉我,他爷爷被地主逼死,父亲被日本鬼子害死,母亲不甘受地主凌辱自尽而死,哥哥当童工累死,弟弟被饿死,“我一定要当兵,为亲人报仇。”他坚定地说。

听着雷锋的苦难经历,我心里发酸,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决定一定要把雷锋送到部队去。

我把雷锋的经历和志向说给了兵役局第一政委、辽阳市市委书记曹奇,他也很感动,当场就拍板:“政治上的合格比身体上的合格更宝贵,可以考虑破格送他去当兵!”

就这样,雷锋圆了自己的当兵梦。临走那天,我和老伴一起去车站为他送行。

郭明义,是余新元发现的“当代雷锋”。那是1966年,余新元从辽阳调到鞍钢武装部任政委,1970年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这期间,因为工作关系,他认识了郭明义的父亲郭洪俊。郭洪俊曾经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还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76年冬季征兵刚开始,郭洪俊来家里找我,一进门就说:‘政委,我家那小子非得跟我闹着要去当兵,要不我领来让你瞧瞧,看他是不是那块料。’”余新元回忆道。

“我说,‘好呀,你老郭的儿子想当兵是好事,政治上应该没问题,我支持!虽说咱俩有交情,我把丑话说在前面,如果他身体不达标,老伙计,我可帮不上你的忙,到时可别怪我。’”

虽然和老郭是老相识,但他儿子是不是那块材料,余新元还得亲自考察。经过走访了解,郭明义从小就崇拜雷锋,喜欢帮助别人,工作任劳任怨,是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从群众的反映中,余新元突然看到雷锋当年的影子。

“部队需要这样的战士。”余新元觉得,无论如何都要让郭明义当兵,“后来,我就找到负责征兵工作的军分区动员科科长车文普,问郭明义的体检情况和政审情况。车文普查了一下告诉我,郭明义的体检、政审都过关了。”

1977年1月11日,余新元也像当年送雷锋一样,把郭明义送上了火车。

虽然行动不太方便,但余新元依然精气神十足。看到从家乡来的客人,他十分高兴,连声说:“感谢!感谢!感谢家乡人民!”

“从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您曾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大小500多次战斗,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做出了突出贡献,家乡人民向您致敬。”9月24日上午,在余新元家里,采访团负责人将省委宣传部、甘肃省雷锋精神研究会和静宁县委县政府写给余新元的慰问信一字一句读给他听。

余新元却说:“别这样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你们应该把对我的关爱和这些话转送给在抗战中流血牺牲的战士们,让大家一定要记住他们,记住这段历史!”

离开家乡七十多年,余新元一直没有忘记家乡故土,他通过报纸、电视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今天家乡的人来看望我,我非常激动。希望家乡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把经济搞上去;同时,也不要忘记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提倡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余新元说。

随后,余新元在一本雷锋相册上认真写下一句话:“让雷锋精神在甘肃大地生根开花”,他把这本相册赠给省委宣传部,“这本相册上,有雷锋全部的照片,送给你们,希望宣传部门和这些年轻记者们带头学习雷锋精神,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

老人还将自己亲自设计、制作的雷锋像章赠送给采访团的每一位成员。

告别时,余新元给大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位可敬的老人,他不仅发现了两代雷锋,而且倾其余生践行和弘扬着雷锋精神。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