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一个老兵与蔡廷锴的抗战交集(图)

2015-10-16 10:28:07来源:南方都市报
这是一个90岁的老人,原本寂寂无闻,但70多年前那场影响整个世界的抗日战争,却让他和蔡廷锴、李济深、蒋经国这些历史人物有了交集。

\

人物素描

温汉光,90岁,早年颠沛流离,求学期间被日军俘虏死里逃生,受抗日名将蔡廷锴影响从军抗日,复员后被保送中山大学,国民党败退前夕,中山大学转移台湾时老人不舍故土,从船上跳下回老家,“文革”受冲击务农28年,隐瞒身份半个世纪(详见8月2 7日南都《珠海9旬老人寻回抗日老兵身份,怕挨斗曾隐瞒逾半个世纪》)。

这是一个90岁的老人,原本寂寂无闻,但70多年前那场影响整个世界的抗日战争,却让他和蔡廷锴、李济深、蒋经国这些历史人物有了交集。

“老人居然这么牛,真是深藏不露。”一个90后的邻居惊讶地合不拢嘴,透过老人他似乎也触摸到了自己原本并不熟悉的那段历史。老人叫温汉光,珠海金湾人,若非一个多月前当地民政部门挖掘出其尘封大半个世纪的“抗战老兵”身份,这些故事或许也将随风消散。

老人参加青年军的史料被发现

历时一年,终被认定为抗战老兵的温汉光国庆节前奢侈了一把,一再邀请几名报道他的媒体记者吃饭庆祝。几度推辞,老人几度邀请,态度坚决。觥筹间,老人诗兴勃发,一连赋诗多首,声若洪钟,没有一点垂暮之气。

温汉光早年颠沛流离,求学期间被日军俘虏死里逃生,受抗日名将蔡廷锴影响从军抗日,复员后被保送中山大学,国民党败退前夕,中山大学转移台湾时老人不舍故土,从船上跳下回老家,“文革”受冲击务农28年,隐瞒身份半个世纪(详见8月27日南都《珠海9旬老人巡回抗日老兵身份,怕挨斗曾隐瞒逾半个世纪》)。餐桌上,陪同的儿子首度提及,老人除了与蔡廷锴相交,与李济深、蒋经国也有过交往,后者还为老人赠书。家人也是几年前才知晓,“老人口述,我们录音,断断续续讲了七天多。”

去年,越来越多的国民党抗战老兵身份得到认可,温汉光从媒体上看到新闻,难耐激动,用颤巍巍的手第一次向政府写下了要求认定自己抗战老兵身份的申请书。今年8月底,金湾区民政部门几经辗转,终于在广东省档案馆内找到了老人参加青年军复员后被保送中山大学法律系的书面资料,这段历史才真相大白。

蒋经国他们安排到中大读书

正是这段抗日从军的经历,让温汉光与蒋经国有了交集。青年军1944年底成立时,正值日寇发动湘桂战役,国民党守军一溃千里,国家存亡之秋,蒋介石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河山一寸血”,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并任命儿子蒋经国为青年军政治部主任。不少历史专家认为,蒋介石的安排除了武装知识青年抗日,也有为蒋经国未来接班培养班底的考虑。

温汉光说,抗战时,国民党军死伤惨重,经常需抓壮丁补充兵员,但壮丁多是文盲,当时有政策,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知识青年如非自愿,不能强迫征兵,以为国家后来的建设留下骨干,“当时全国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加起来估计也就几十万人,是非常宝贵的。”

1944年底,桂林沦陷,被日军俘虏后死里逃生的温汉光逃难到贵阳,看到青年军的募兵告示,毅然投笔从戎,然而日军不久后便投降,一腔热血的老人只打了一仗就复员退伍。这段经历已经在8月老人认定抗战老兵身份时得到了证实。

史料记载,蒋经国很重视这批青年军的安置,在重庆设立了复员青年军管训处,时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司令的陈诚兼处长,自己任副处长,亲自负责办理青年军的复员及安置事宜,“对于部分具有高中毕业程度者,设立一个大学补习班,进行短期补习后报送后全国各国立大学学习。”

按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被蒋经国安排到中山大学读书的温汉光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他的门生。

动荡年代造就的大学生是国家栋梁,蒋经国颇为上心。温汉光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47年暑假,他读了一年书,蒋经国突然在浙江嘉兴设夏令营,召集在大学读书的复员青年军人参加,“大家自愿报名,当时中山大学包括我在内有5个学生参加。”

史料也详细记载了夏令营一事,称抗战胜利后,蒋经国先在嘉兴兴办青年中学,招收青年军复员军人入学,为国民党培养干部,民国三十六年(1947)暑假举办夏令营,“由各大学青年军复员学生参加,南北方各设一个,北方夏令营设于北平,南方的晨光夏令营设于嘉兴西大营,由蒋经国自任主任。”

“我当时就想着去玩的,觉得一路包吃包玩机会难得。”多年后,老人回忆参加这次参加夏令营的初衷忍不住哈哈大笑。

温汉光说,他先从广州坐三天三夜火车到武汉,火车烧煤,下车时整个人都黑不溜秋,然后坐船到南京,三等舱,一天一夜,再到上海、杭州,一路辗转到嘉兴已经是大半个月后,“每到一地都有人免费招待,就近游览各地古迹风景,中山陵、外滩、西湖我都去过。”

这次旅行让温汉光第一次坐上了火车,第一次坐上了轮船。

温汉光回忆,到嘉兴后又呆了两天才举行开营典礼,当时蒋经国站在门口与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学生握手,还赠送每人一本自传,书名《又是一年春草绿》。

史料记载,蒋经国7月21日举行嘉兴夏令营入营典礼,亲自主持仪式,有大专学校40多个单位参加。

蒋经国批专车送他治病

夏令营持续多日,当时蒋经国讲了些什么内容,温汉光说自己大多忘记,如今唯一记得的只有一段话,当时蒋经国讲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说中国太穷了,老百姓都用树叶擦屁股,用木片、木棍,很少有人用纸,以后如果有人能让中国的老百姓都用纸擦屁股那他就已经很伟大了,“蒋经国说的这些,早就实现了,以前根本不敢想象。”

温汉光风趣不减,一边说一边模拟木片擦屁股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

老人突然撩起衣服,露出年老起皱的肚皮,一道触目惊心的疤痕趴在腹部。

老人解释道,这是做阑尾炎手术留下的,当时他在嘉兴夏令营呆了两三天,可能水土不服,加上连日来饮食不注意得了阑尾炎,蒋经国得到汇报,批示安排专车将他送到约300公里外的南京汤山陆军医院。在医院休养了十几天,等病好夏令营也快结束了,便直接回广州读书。

此后,温汉光再未见到蒋经国。老人说,1949年国民党战败,中山大学被整体转移至台湾,他和行李已经上了船,要出发时自己不舍故土,又是家中独子,记挂老母亲,便跳了下来。

住蔡廷锴家时曾帮他磨墨

温汉光与蔡廷锴家人交往远早于蒋经国,在罗定官方出版的资料中也有记录。

老人与蔡廷锴老家都在罗定,与蔡廷锴的故居只隔了一座山,小时候上学恰好蔡廷锴的妻子罗西欧也在这里教书,因为温汉光成绩优异,考试总拿第一,很讨罗西欧喜欢。

温汉光说自己高中毕业,当时心气高,一心考名校中央大学不成后,经蔡廷锴介绍才有机会到桂林广西大学读预科班,当时蔡廷锴也赋闲桂林,自己每个周末都要到蔡家,与蔡廷锴的一个卫兵住一间房。

“蔡廷锴当时经济不宽裕,房子是朋友借的,便在房前空地种上了蔬菜,每天早上自己锄草浇水,还搭建了鸡舍、鸭舍,闲暇就练大字,写得最多的是礼义廉耻。”温汉光回忆,每次蔡廷锴练字,他就在一旁磨墨,蔡廷锴管他叫温仔,常劝他好好练字,说写字可以修静养志。

罗定官方出版的《一代名将蔡廷锴》和《罗定文史》也讲述了蔡廷锴为人仗义,提携帮扶同乡青年温汉光的几段故事,其中有一次温汉光生病无钱医治,是蔡廷锴出面解燃眉之急。

温汉光回忆,蔡廷锴当时已经失势,但仍常有旧部或亲友拜访,不少是求职找他帮忙写介绍信,或是要返乡来找他借路费,他都慷慨相助。但有一次蔡廷锴曾经的一个部下来拜访,说要调换岗位,结果被批评了一通,“蔡蒋军说前一次介绍你到一个部队,干不到一年便说上司对你不好,最近介绍你到军校当教官,又说生活清苦,现在国难当头,全国上下哪个不苦,哪个不穷。”

“部下都被骂哭了,蔡将军又不忍心,劝勉其只要改掉旧习,将来一定有出息,又提笔为他开了一封新的推介信。”温汉光说,蔡廷锴表面严厉,其实是个菩萨心肠。

称李济深曾赠自己一幅字

同为倒蒋派,蔡廷锴与国民党元老李济深交往密切。蔡廷锴赋闲桂林期间,李济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

温汉光说,李济深的办公地点离蔡廷锴的住所只有两三百米,周末蔡廷锴无事时,经常带他到李济深的办公室聊天,可能是对国事失望,又或者因自己在场,两人很少谈国事,多是聊家长。

多年后,再回忆李济深,留给温汉光的印象只是,对方很随和,叫他小温,经常戴一顶遮阳用的小通帽,个子不高。

温汉光不无惋惜地说,李济深当时还为他写过一幅字,但后来时局动荡,这幅字未能保留下来,如今内容也记不得了。

不过,温汉光与李济深的交往,南都记者未能找到公开资料佐证,仅有老人口述。

但多年来,温汉光依旧与蔡廷锴一家始终保持联系,至今他仍保存有一封1979年蔡廷锴去世后与其妻子罗西欧的通信。

温汉光说,以前,蔡廷锴还曾给他写过一份介绍信,推荐其到香港达修学院学习,这是19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建立的大专院校,但他觉得离家太远,最终没有过去。

解放后,温汉光因为这些经历受到冲击,在老家务农,多次被批斗。直到1978年,四人帮被打倒,读过大学的温汉光被教育部门聘为高中英语教师,1981年调任珠海红旗中学高中教师,直至退休。

温汉光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见证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岁月。当老人颤巍巍地走在金湾红旗日新月异的大街上,很少有人想到他藏着这么多故事。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杨亮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