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90岁抗战老兵王玉俭:“要饭参军打鬼子”

2015-09-25 13:52:25来源:鲁北晚报
王玉俭,博兴县陈户镇辛闫村人,1926年出生,现年90岁,1944年加入杨国夫独立营,陈户战役之后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 

\

鲁北晚报讯 王玉俭,博兴县陈户镇辛闫村人,1926年出生,现年90岁,1944年加入杨国夫独立营,陈户战役之后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1951年后从朝鲜复员。

“八路军打鬼子根本就不怕死”

站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身体十分硬朗,自己做饭自己住,说话侃侃而谈的老人,当我们说起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抗战牺牲的老兵时,老人的眼睛湿润了。他说:“我们这些人,越来越少了,快没几个了,国家还没有忘记我们,我们很知足了。”

上个世纪30年代,当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践踏着渤海区的土地的时候,渤海革命老区的军民挺身而出,他们表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民族救亡奉献了热血和生命。

家乡亲人的不屈不挠,让年仅17岁的王玉俭深受感动,1944年,他参军了。起初是在杨国夫部队的独立营,之后去了新四军。

当问到为什么会年龄那么小就去参军的时候,王玉俭老人一脸严肃地说:“打鬼子还分年龄大小吗?从一开始我就对汉奸、日本人格外痛恨,憎恨他们来侵略中国。尽管当时我年龄不大,还在到处要饭。但看到那些汉奸、鬼子动不动就要欺负中国人,我就心里很气愤。心想自己的力量太小了,只有当兵去打他们,才能把他们赶出去。”

在王玉俭的印象中,“当时的八路军、新四军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怕,根本就不怕死。在敌人的据点附近,他们穿着便衣在树底下坐着,等着日本翻译官去工地监工,就用枪逼着他的腰,把他带到附近的交通沟,沿着交通沟就把他枪毙了,一共逮了两个,全枪毙了。当时真是大快人心呀。”

“八路军里应外合打下鬼子炮楼”

“当时日本人就驻扎在陈户镇王家集的炮楼上,隔得很近,但周围的人没有一个想去做汉奸的,人们都想去当八路。”说起这些事情,王玉俭老人感到很骄傲和自豪,“中国人就得有这个样儿才行。”

据王玉俭介绍,日本鬼子在陈户镇王家集村设炮楼的目的是为了蚕食我党的抗日根据地。因为陈户镇是老根据地,鬼子就在王家集驻扎,企图找出驻扎在陈户镇的八路军。为了拔掉这个毒瘤,八路军采用了巧妙的计策,通过内部情报人员放下吊桥,一举攻下汉奸的炮楼。

说到这里,老人不禁笑出了声,“八路军就是聪明。打王集的时候,我们用暗号把吊桥放下来,攻进了炮楼下面的两个院里,三角形的三个炮楼,两个是日本人占着,一个汉奸占着。吊桥放下来之后,我们就冲着汉奸的炮楼架上机枪,把他们全部剿灭了,咱们的人没有一个伤亡。当时能够完胜,主要是靠地下工作者准确的情报啊,还有人民和部队的完美配合,才使得这场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王玉俭说自己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战役太多了,但是如果说怎么个过程,真的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自己从小家里就比较穷,没什么文化,对一些战争和人也不知道如何去描述,只记得上级说要打哪儿,就去哪儿,对上级命令绝对服从。

采访结束时,老人告诉我们:“国家对在世老兵的照顾已经很周到了,还颁发了纪念章。我很感谢共产党啊!”临走之前我们要给老人拍照时,老人把戴在身上的勋章整理好,说:“这是国家荣誉,不容一点马虎。”老人的爱国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

□晚报记者 孙洪师 通讯员 王凤翔 实习生 范培培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