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恒拿着当年的退伍证。
中国江苏网9月23日讯 (记者 吴琪 杨群) 经过一段段颠簸的小路,在宿迁市宿豫区丁嘴镇民政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位于张新庄村董庄组的董立恒老人的家。到的时候恰好赶上老人从田里干活回来。只见老人精神矍铄,气色相当不错,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
坐在老人对面,谈起此次的来意,他立刻提起了神,打开了话匣子。“因为爷爷是地下党,所以我也一直想去当兵。”回忆起那些岁月,似乎并不遥远。那是1942年,董立恒刚满18岁,他便背着一把大刀,就去当了兵,被编入运河特区三连。第二年,董立恒加入中国共产党。
董立恒说,自从参军,基本每天都在打仗。第一次打仗,是在家乡附近的史集,董立恒印象特别深刻,因为足足冲锋了三次,才攻了下来。“当时我们有一个团的人,敌军有20多人,人数上我们没什么劣势。但他们有炮楼,而且武器好,我们的装备不多,每支枪只有3发子弹,根本舍不得用。”因为力量不均衡,第一次冲上阵时,董立恒只感觉耳边阵阵敌人的枪响,这让第一次上战场的他有些颤抖。“但看到战友们英勇无畏的样子,我便克服了心里的恐惧,跟着他们向上冲,渐渐不那么害怕了。”终于,第三次冲锋的时候,将敌人一举拿下。
有了第一次打仗的经验,第二次在仰化镇刘老涧再次攻打日军时,董立恒就多了些经验。“我们基本都是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当时我心里就不那么害怕了,跟着战友们一起向上冲,那一次也是交手三个回合才把敌军打败。”回忆过去,董立恒的眼中充满神采,似乎又回到枪林弹雨的战场。
而最令老人难忘的是,在安徽芜湖时,一次胜仗后,自己接到任务,和另外两名战友将三个被俘虏的日军官兵押到司令部。“第一次接到这么大任务,内心还是很忐忑,生怕有什么闪失。走在路上时,周边都是山,当时把手榴弹紧紧握在手里,心里想如果他们想逃,那就同归于尽。”董立恒说到这里突然停住了,迟疑了一会后,语气沉重地说:“可惜的是,在那场战争中,连长牺牲了。”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流露出悲伤的神色。
回忆起参加过的战争,董立恒说数也数不清,也记不清打死过多少日本鬼子,也记不清多少战友倒在自己面前,只记得自己每天都在打仗。
让老人最高兴的是,在他22岁时便立了三等功。“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地区(今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一部),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防御战役。”董立恒说,也就是在这次战役的一场突围中,他抓住了国民党军的一个首领,缴获了多部德式手枪和望远镜。而四平作为东北的军事重镇,四平战役名闻中外,曾被外国记者称为“东方马德里”。
时光匆匆,1950年,董立恒荣归故里。退伍后的他格外珍惜新社会的生活,在长期的劳动中,他时常会想到要替牺牲的战友好好活着,建设美好富饶的家乡。现在的他身体健朗,今年9月3日,他激动地在电视上收看了阅兵仪式,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慨,几度热泪盈眶。通过宿迁晚报刊发的抗战老兵系列报道,他找到了曾经的战友。他说,这辈子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许多的人和事都已淡忘,唯有战友,唯有那些峥嵘岁月,是铭刻在心里的,不会随着时间的飘逝而风化。
现在的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和小儿子一起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看着子女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真的很知足,如了我们所愿。”
好一句“如了我们所愿”,其背后有多少将士的浴血奋战和惊天地泣鬼神的山河岁月。
好在,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历史,并深深意识到自己的所当之任!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