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保荣
通讯员 宋秉棣
9月5日下午,记者走进靖远县乌兰镇张虎臣老人家中,不大的房屋里,家具摆放整齐,老旧的地板被擦得铮亮。客厅中央,一副由当地一名书法家书写的“国难社稷堪忧,虎臣舍身报国”的对联,表达着当地人民对这位抗战老兵的敬意。
张虎臣,1925年12月出生在山西省夏县上王庄村。在动荡的岁月里,年仅13岁的小虎臣便参了军,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从1938年参军到抗战胜利,7年时间里,我每天都希望早点结束这场残酷的战争。如今,回顾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感觉像是在做梦。”张虎臣沉默了片刻,向我们讲述他的从军经历。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起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8日,太原失陷。1938年2月,日军向晋南进犯。3月中旬,临汾、长治、侯马、闻喜、夏县、运城、解县相继沦陷。山西境内,一片狼烟,抗日的烽火烧遍全省。这一年,刚刚13岁的张虎臣遇到了他生命中最大的一次转折。
“这年夏天,一支部队路过我们村。他们穿着灰色衣服,带着枪,背着大刀,排着队。我非常好奇,就偷偷跟着这支部队。后来才知道这是共产党的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决死队’。”张虎臣说,“连长见我虽然个子小,但人不笨,便留我在连队当了通讯员。”
“当时枪少,连长就给我一把大刀,刀把拴上红布,这就是我的武器。”张虎臣说。
就这样,拿着大刀,张虎臣以连队通讯员的身份,和部队一道,开赴抗日前线,同日军展开游击战争。
“我参加过最大的一次抗日战斗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张虎臣说,“当时我在太岳军区五十七团五连当司号兵。我们部队在太岳、中条两个山区对日军进行游击斗争。1940年8月20日晚,百团大战打响了,我们连的任务是破坏太原至潞安府的铁路。当时是秋天,庄稼还绿,加上下雨,日军住在碉堡里,不大出来。我们趁这个机会,拿着铁锹、洋镐、斧头,破坏了敌人的这段铁路。今天在这里破坏,明天换一个地方,持续了一个多月,破坏了不少铁路,收割了不少电线。战利品由民工送往八路军兵工厂,铸造枪支弹药支援抗战。”
张虎臣娓娓道来:“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日军随后组织了大规模的扫荡,用铁轨战术分三条线从北向南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他们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房屋就烧,我根据地损失惨重。太岳军区化整为零以营连为单位,在日军的扫荡线中间迂回穿梭,向北跃进。”
“后来有一晚,我们遭遇了日军的突袭。”张虎臣停了停继续说道,“天快亮时,日军发现了我们,向我们发起进攻,想要‘吃掉’我们。一个班的战士狙击敌人,全连其他人迅速撤离。战斗结束后,这个班的12名战士全部牺牲了。”说到这里,张虎臣的声音微弱了……
“1945年日军投降,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我几乎不敢相信,胜利来得如此突然。那一刻,我看到战友们欢呼得跳了起来,将帽子扔向空中,有的战友敲打着锅碗瓢盆欢唱起来,一些老百姓当时就流下了流泪。”张虎臣说,“我当时没有哭,也没有欢呼,但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我记得很清楚,我抬头看了看天空,晴空万里,云彩白得像雪,感觉到身心轻松了许多……”
在我们的要求下,老人打开了他的荣誉箱,里面放着他当年所穿的军装,上面挂满了荣誉勋章,箱子里还放着各种战功表彰证书,一块块或新或旧的荣誉勋章记录着老人军旅生涯的荣光。老人轻轻地擦拭着勋章,神情庄严、肃穆。
战争在老人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左臂在战斗中受伤被截肢,右小腿被子弹贯穿后留下的伤痕至今清晰可见……时至今日,这些旧伤依然会给老人带来诸多疼痛和不便,但老人却说:“那么多战友都在战争中牺牲了,至少我幸运地活下来了。”
张虎臣有四子一女,由于父亲的经历,加上言传身教,子女们都很听话孝顺。张虎臣感慨地说,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人不要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就忘记了历史,忘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