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我的父亲是抗日老兵”

2015-09-11 11:46:19来源:通化日报
赵连财是辉南县辉发城镇保安村保安屯的一名普通农民,今年49岁,他的父亲赵海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骄傲,因为他的父亲是抗日老兵。

赵连财是辉南县辉发城镇保安村保安屯的一名普通农民,今年49岁,他的父亲赵海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骄傲,因为他的父亲是抗日老兵。赵海生于1923年,1940年在河北唐山参加了八路军,五年前,赵海去世了,赵连财只记得父亲是一名抗日老兵。

赵连财的姥爷和爷爷是要好的朋友,在那个年代,他们替赵连财的父亲和母亲做主,订下了娃娃亲。赵连财的母亲生于1933年,整整和赵连财的父亲相差10岁。赵连财的父亲17岁就参军了,当时只有7岁的赵连财母亲不知道啥叫抗日,就知道她要嫁的丈夫出远门打仗去了。赵海一去就是十年,在他27岁时与当年只有17岁的赵连财的母亲结婚了。赵连财的母亲感到很幸福,她嫁给了已经当了解放军连长的抗日英雄,她没有白等这十年,在村子里扬眉吐气了。

赵海退伍后,转业到地方,河北省唐山市政府为赵海安排了市邮电局局长的工作,赵海拒绝了。赵海有6个孩子,可他一人的工资养活不了6个孩子,当时,很多人到东北去,因为东北是大粮仓,能吃饱饭。赵海就怀揣着让孩子吃饱饭的简单想法,带着全家闯关东,来到辉南县辉发城镇保安村安家落户。

赵连财回忆父亲年轻时曾几次到北京去找战友聚会,用父亲的话说,战友的情谊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比亲兄弟还亲。那时,赵连财常听母亲唠叨,一年到头生产队才算点工分、看见点钱,可父亲不顾母亲的极力反对,把这点工分钱作为路费去北京找战友。赵连财还记得,父亲回来后,母亲总是会对父亲发脾气、撂脸子,可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挡父亲与战友们聚会的脚步。赵连财记得,他父亲经常爱说一句话:“爱国、爱党、爱战友天经地义。”

据赵连财介绍,父亲在抗日战争中身上留下8处伤疤,其中有一处在脸上,子弹从脸上穿过,留下了10厘米的疤痕。父亲曾幽默地对他们说:“多亏你爷爷给我订下了娃娃亲,打仗把脸破了相,我的肩头、肚子、腿上都有伤疤,谁肯嫁我呀!”父亲曾负伤很严重,经过抢救,命是保住了,但也留下了很多病根。父亲是个要强的汉子,他不摆抗日老兵的架子,不以抗日老兵的身份向地方政府要补助,忍着伤痛下煤窑、下金矿十多年,凭力气养家糊口,从未找过当地政府。当地政府知道赵海是抗日老兵后,逢年过节就往赵海家送米送面,赵海生前只领了8年的老兵慰问金。赵海总觉得自己没为国家做啥,当地政府总给他送钱、送物,心里不舒服。赵连财记得父亲说过:“谁在那个年代都得去抗日,有国才有家啊!”赵连财回忆说:“父亲不爱给我们讲他过去打仗的事,总爱说不打仗多好啊,有吃有喝的,现在真好。”父亲一直教育我们不要做不劳而获的事,要做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决不能给社会添乱,危害社会,我们姐弟6人如今也都是本本分分地生活着。”

赵连财说,父亲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盼着孙子早日成家立业,让赵家人丁兴旺。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赵海的孙子赵亮老实孝顺,21岁时出去打工挣钱,在河南省平顶山市与家里失联了,至今沓无音信。赵海总是盼着孙子能回来让他看一眼,但直到去世也未等到孙子回来。赵海生前告诉赵连财:“我要穿着军装走,把我的八枚军功章都给我戴在胸前,那是我最喜欢的宝贝。”赵连财说到这时流下了眼泪,他说:“我按照父亲的遗嘱,他的军功章火化时都给他老人家带上了,现在家里父亲留下的东西只有2007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赠给他的纯皮兜,上面印有‘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字样。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上面印着‘辉南县民政局2009.10.1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老兵纪念’字样的线衣。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