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快报讯 本报记者赵牧 通讯员孙四海 廖新
9月3日上午,在湖北省荣军医院荣养科一间普通病房里,95岁的随州籍新四军老战士冯明忠面色红润,正与值班医生聊着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话题。
1920年1月出生的冯明忠是随州广水市陈巷镇。生于贫苦家庭的冯明忠8岁开始放牛,1940年3月,他加入了新四军五师。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冯明忠历任新四军5师13旅38团1营2连战士、班长、排长、党小组长。入伍后随部队在黄陂、红安、应城、随州、大悟、安陆、孝感等地参与对日作战。
1947年3月,冯明忠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严重受伤,左腿截肢。1950至1965年在湖北省荣军休养院任队长、支委。1980年至今,一直在省荣军医院休养。
激战杨家河 头部中弹片
冯明忠印象最深的是1942年12月15日、16日发生在应城杨家河、高庙的惨烈战斗。他也是这场战役唯一健在的新四军战士。
1942年12月16日晨,应城、安陆日伪军600余人,占据了杨家河东北高庙制高点,分两路向杨家河、高庙地区“扫荡”,袭击了在杨家河宿营的新四军第五师13旅38团。
在团长带领下,包括冯明忠在内的20多名党员、战士冲出阵地与敌人拼刺刀。激战中,敌人丢过来一枚手榴弹,碎片击中冯明忠的脑袋,顿时血流不止。战友们架着冯明忠冲过第一个山头,到第二个山头的半山腰时,失血不止的他瘫坐在地,卫生员给他脑袋上贴了一剂膏药后,用纱布缠上,大声叫“按住!”可血仍在往下滴。战斗中,日军也多次增援,从刚开始的六百人,增加到接近一千人。从凌晨,到傍晚6点,整整打了一天。经过反复冲杀,新四军终于获得胜利,击毙日军主要战斗力量,并缴获部分物资。
突出重围后,38团清点人数,部队原有1300多人,经过此战,“加上团部的伙夫、马夫和勤杂人员,只剩下200多号人。”他们战斗过的山头,连青草都成了红色,那是被战友们的鲜血染红的。
受伤的冯明忠本来在当地百姓家中休养,却执意归队。后来他随着队伍赶到与广水交界的大悟县,边区的老百姓自己不吃肉,却抬着整猪来慰问他们。半个月后,冯明忠伤愈归队,升任副班长。
优待被俘日本士兵
在战斗中,冯明忠见识了日军的残暴,“日本鬼子把中国人完全不当人,烧杀抢夺,奸淫掳掠,那是无恶不作,坏事干绝。”冯老说,团政委告诉他,日军甚至在侮辱中国妇女后,将一丝不挂的她们带到公众场合,要她们比赛跑步,“说是谁先跑到就让谁穿衣服”。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妇女仍逃不过再次被侮辱、枪杀、活埋、火烧等悲惨命运。“一些小战士听到后忍不住流泪、身上气得发抖,恨不得马上拿起手中的钢枪去打鬼子。”冯明忠老人说。
上世纪50年代初,中日两国红十字会酝酿和实施释放被俘士兵回国。“当时很多被俘的日本士兵都集中住在武昌紫阳路省人民医院那边。那时候中国人自己粗粮都吃不饱,很多人饿得浮肿,但是对这些被俘日本士兵,我们充分尽到了责任,他们不光是有细粮、鸡鸭鱼肉吃,还有新衣服穿。”很多干部、群众和解放军战士对此很有意见,冯老回忆,当得知要被送回国时,一些日本士兵甚至不愿意回国。“以德报怨,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这样的胸怀。”冯明忠老人说,他看到日本右翼政客意图否认、美化侵略历史时就非常生气。
从不看“抗日神剧”
抗日战争胜利后,冯明忠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1947年,在延安保卫战中他左小腿中弹负伤,不得不截肢,致使终身残疾。现在,他的左腿安装着假肢,拄拐行走。
省荣军医院医生告诉记者,冯明忠尽管已经95岁高龄,但视力还不错,平时会看军事、历史的杂志,也看新闻,但是他却从不看抗日神剧。他的小儿子冯正山也证实,冯明忠会关注国际时事,却从来不看“抗日神剧”。冯明忠说:“那些‘抗日神剧’也太神了。”
现在,他的战友陆续去世,他也因年迈极少离开荣养院。除了头痛、残疾,他还受到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困扰,床头柜里放着满满一抽屉的药,他的双手手背就因为长期打针而发黑,医生说老人有心脏病、冠心病、胃病等很多问题,今年就用氧气瓶抢救过多次,最近身体状况稍好一些。冯老说,自己从未忘记抗日战友姓名,解放后虽默默无闻大半辈子,但比起在战斗中去世的战友自己已很幸运了。
9月1日,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彭军一行到省荣军医院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冯明忠,亲手为他佩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