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抗战老兵刘战平:怕死是耻辱,勇敢最光荣

2015-08-27 14:09:07来源: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
“我原来的名字叫刘孟富,参军后改为刘战平,意在通过抗战取得和平。”8月24日,记者在南昌市贤士二路51号见到了这位87岁的抗战老兵。

\

闲暇时,刘战平喜欢画画。

“我原来的名字叫刘孟富,参军后改为刘战平,意在通过抗战取得和平。”8月24日,记者在南昌市贤士二路51号见到了这位87岁的抗战老兵。

离渤海岸约5公里的山东省蓬莱县淳于村,是刘战平的家乡。1938年,日寇占据县城,村子亦遭日机轰炸,家中数棵大杨树被日军砍掉用来修炮楼,围墙砖石也被拆走。

苦难的岁月,无法忘记。刘战平清楚地记得,叔叔被日军关押致死,舅舅在对日作战中牺牲。1941年,父亲因家中被抢劫两次,生活困难,含恨病倒,临终前叮嘱他:“你一定要活下去,投奔共产党、八路军。”

“1941年前后,家乡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号召大家抗日救国。当时,姐姐已加入共产党,她与妈妈商量支持我离家到楼霞县抗日根据地去接受教育,参加革命。”刘战平回忆,“一天夜里,我背着姐姐精心缝制的深蓝色背包,在爷爷的护送下,悄悄地上了路。”

刘战平先进了北海中学,生活军事化。半年后,又进入学兵团,学习战斗技术和战术。1943年,刘战平被编入北海独立团三营七连。

战火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黄县和龙口这两次战斗,却在这位耄耋老人的生命里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怕死是耻辱,勇敢最光荣”,这句话成为许多像刘战平一样抗日战士的人生信仰。

山东省黄县县城是日军的一个据点,里面有400多个日本鬼子,县城四周被高10余米的城墙围住。要进城,必须炸开城墙,干掉敌人的火力。1944年的一天夜里,刘战平所在部队接近城墙时,携带的炸药仅剩3包,即将用完。“此时撤退,无功而返,且牺牲太大。唯有进,才有取胜的可能。”关键时刻,营长下命令。

第一包炸药投过去,却失败了,敌人火力点仍向我军不停地射击,许多战士被敌人火力封锁无法立身。“当我抱起第二包炸药准备冲上去时,身边的战友王子良却一把夺过炸药,在火力的掩护下,冲了上去。”黑暗中,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火力熄灭了,城墙也被炸开一个好大的洞。部队立刻发出攻破防线的信号,在老百姓的帮助下,通过梯子爬上城墙,进入县城,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拂晓时巷战结束,日军全部投降。

天亮后,天空飘起了雪花,撒在烈士们的身上。突然,刘战平发现壮烈牺牲的王子良,只见他的两腿已被炸掉,上身紧贴敌人的地堡射击孔,面孔朝天,嘴裂开,露出他特有的两颗大门牙。显然,他是抱着炸药包堵住敌人的枪口,再拉响炸药的。刘战平走过去,抱着王子良的遗体失声痛哭。“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他,忘不了那一幕啊!”刘战平一边说着,一边流下了泪水。

龙口县是渤海边上的一个小县城,离黄县大约5公里,县城外有一条2米宽的壕沟。要想进入县城,必须跨过这道壕沟。刘战平记得,面对日军猛烈的炮火和空中优势,尽管不时有战友中弹受伤或牺牲,却没有一人后退一步,大家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时隔70多年,刘战平对这次战斗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能够亲手消灭日寇,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他感到很解气。“当时部队的枪支大部分是带刺刀的步枪,射击精度比较差,本来瞄得很准,可子弹飞出去就偏了方向。如果能够换一支好点的枪,战斗会打得更好。”刘战平有些无奈地说。

这次战斗进行了两天,日军留下100多具尸体灰溜溜地跑了,刘战平光荣负伤,左大腿嵌入一块弹片,立了三等功。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记忆带着刘战平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从前,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这首《五月的鲜花》。他说,这首歌特别好听,歌词也写得很好。他永远忘不了那些牺牲的战友,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被外敌欺侮。”他说。

江西日报记者邱玥文/图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