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铁轨,干掉10名押车鬼子,抢走敌人整整一军列军用物资;敌占区运粮食,潜入鬼子包围圈,杀出血路突围;冒雨穿河突袭日军黄壁庄据点,靠拼刺刀把百余个鬼子全包了圆……70多年前那一场场刀光剑影的战斗,依然令他记忆犹新。他就是88岁的石家庄籍抗战老兵邢留柱。
老兵档案
邢留柱,男,1927年10月19日生,石家庄市长安区南村镇小屯村人。1941年11月参加革命,曾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八纵队八区队2连战士。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解放石家庄、解放太原等战斗。1957年2月正排职转业到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林场公司工作,1962年8月回石家庄老家务农。
征集
以媒体之名致敬老兵
时光荏苒,七十年弹指一挥已是盛世;沉烽静柝,民族危亡关头的呐喊在历史中回响。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本报特推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我的抗战”系列报道,请健在抗战老兵们亲口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让后人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如果您是一位亲身参加过抗战的老兵或您的身边有抗战老兵,请拨打96399与我们联系。
□文/图 本报记者 董昌
老兵记忆
驻地休整遇鬼子偷袭 15岁小八路打响抗日第一枪
抗日战争时期,小屯村属正定县管辖。抗日战争打响后,邢留柱的两位长辈先后参加了八路军。1941年11月,一心想抗日的邢留柱也加入了八路军,成为了晋察冀军区第八纵队八区队2连一名14岁的小战士。
在那个敌强我弱的年代,邢留柱跟随战友们经常深夜外出,破坏道路和敌人的通讯线路,扰乱鬼子的军事部署。
1942年5月,日军对华北地区发动了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有一天深夜,邢留柱所在的2连在平山附近完成破坏公路任务后,回到了平山县马庄休息。
当天下午3时许,邢留柱和战友们正在村边的树荫下打盹,突然村外传来了激烈的枪声。“日伪军几百人向我们扑了过来,埋伏在村外的哨兵发现后,与敌人接上了火。”邢留柱说,他当时只有一杆小马枪,上级刚给配发了10发子弹,“我迅速把子弹上了膛,做好了战斗准备。”
邢留柱说,敌人火力很猛,连长命令他们集中火力向敌人射击,压制住敌人后,趁机撤出阵地转移。“我端着马枪,瞄准鬼子打了两枪后,便接到了转移的命令。”邢留柱说,他们边还击敌人,边向外转移,“鬼子从后面追来,机枪不停地扫射,子弹不停地从身边擦过。”
邢留柱跟随战友一口气跑了几十里路,到达灵寿县慈峪镇时,才摆脱了后面的追兵,“但不幸的是,我们有三名战士在转移的路上中弹牺牲了。”
邢留柱说,那是他第一次与鬼子战斗,可他一点也没有害怕,“听说三名战友牺牲了,我除了伤心外,也更加仇恨日本鬼子了。”
推移铁轨消灭押车鬼子 一火车物资运回根据地
1942年秋天,邢留柱所在的2连接到了前往正定城北的三角村附近执行破坏平汉铁路线的命令后,便连夜出发。
天黑后,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铁路线附近。“我和另外两名战士悄悄来到了铁路线上,把固定铁轨的几个螺栓拧松后,全连战士快速冲了上来。”邢留柱说,全连一百多人喊着口号一起用劲,便将这段铁轨推离了铁路线。
随后,战士们又迅速回到原来的位置埋伏了起来。“深秋的晚上,天气已经很凉,战士们却都还穿着夏衣。”邢留柱说,在地上趴了两个多小时后,敌人的军列还是没有来,很多战士都被冻得哆嗦。
就在战士们怀疑情报是否准确时,远方传来了一阵轰鸣声。“远远地就看到一辆火车飞驰而来,紧接着就听到军列发出了刺耳的刹车声。”邢留柱说,那趟列车行至他们刚刚破坏的那段铁路线时,还真的停了下来,“埋伏在铁路线两侧的战士,还没等押车的鬼子下车,便冲了上去,将车上10个鬼子全部击毙了。”
随后,战士们将列车车厢一一打开,眼前的一切让战士们看傻了眼。“车厢内是一包包崭新的被服和一箱箱军用罐头。”邢留柱说,部队打扫完战场后,附近村庄的村民也赶了过来,帮忙将车厢内的军用物资全部运回了根据地。
在邢留柱的印象里,那个冬天,战士们都穿上了棉袄。“事后,我们才知道,鬼子军列上装有重要物资的消息,其实我们内线的同志早已经掌握,并及时反馈给了部队。”邢留柱说。
同年冬天,部队断了口粮,2连负责从正定县向灵寿运粮食。“当时,我们连押运10余大车的粮食,试图穿越敌占区,尽快把粮食运回部队。”邢留柱说,当他们行至灵寿县朱食村时,却被鬼子发现了。
为了掩护粮食尽快转移到附近村庄的堡垒户家中,2连战士与日伪军展开了激战。由于兵力悬殊,很快2连便被日伪军包围了。
战斗一直在进行,2连战士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冲锋。随后,驻扎在附近的晋察冀军区第5团赶来增援,将之前参战的那队日伪军团团围住。
战斗打了两天两夜后,军区调来了特务团增援,才使得5团和2连成功突围。“战斗打了三天三夜,我们连终于跳出了鬼子的包围圈,但全连却只剩下了60多人。”邢留柱说,那场残酷的战斗,鬼子抢粮的计划失败了,还受到了重创。
冒雨突袭黄壁庄据点 拼刺刀把百余个鬼子包了圆儿
1943年夏天,晋察冀军区第八纵队接到军区首长的命令,用一个营的兵力,去打掉灵寿县黄壁庄的日军据点。邢留柱所在的2连也被安排执行这次拔据点的任务。
邢留柱说,接到命令时是个下午,当时天下着雨。“我们冒着雨一路急行军,可是越走雨下得越大,到达黄壁庄附近的一条河道时,路也被河水淹没了。”邢留柱说,他们必须在指定时间赶赴黄壁庄,准时打响战斗,“绕路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只好蹚着水过河。”
于是,连长命令把枪挂在脖子上,战友们手挽着手过河。“当时河水足有1米7深,个子瘦小的我根本踩不着河底,还是连长架着我的胳膊,才把我带到了河对岸。”邢留柱说,过了河后,距离黄壁庄就没多远了,部队也没有休整,便冲了上去包围了驻扎在黄壁庄据点的日军。
据点内驻守着一个中队的鬼子和数百名伪军,伪军驻守在外围工事,鬼子驻守在中心据点。邢留柱说,根据战斗部署,他们连负责打击外围的伪军,防止他们增援据点内的日军,而1连则负责进入据点消灭那一百多个鬼子兵,“听到这个部署后,我们格外羡慕1连,因为他们能真正跟鬼子正面地大干一场。”
“可能是刚刚下过大雨,那天鬼子、伪军的防守都很松懈,1连很顺利便攻入了据点。”邢留柱说,数百名伪军更是不堪一击,看到他们冲上来就纷纷逃窜,“而这时1连的战士们却已经站在据点房顶与鬼子拼起了刺刀。”
邢留柱说,他在据点外能清晰地看到数百米外的据点房顶上,1连的战友跟鬼子拼刺刀的场景,并且还能听到刺刀相互撞击的声响。“鬼子的三八大盖比我们战士的枪长,我们并不占优势,但是战友却格外顽强,直到把最后一个鬼子刺倒,才结束战斗。”邢留柱说,等他们赶过去时,屋内、房顶上鬼子死了一大片,但1连也有很多战士负了伤。
邢留柱说,打扫战场结束后,他才发现一百多名鬼子全被1连包了圆。“1连的战士也都换上了三八大盖步枪,并且他们连还多了3挺歪把子机枪。”邢留柱说,他们除了羡慕1连战士缴获的新装备外,更加佩服他们与敌人拼命的那份勇气。
放弃回四川绵阳工作 不想给国家再添麻烦
而今88岁的邢老,当年从绵阳市安县林场公司回家后,便一直住在石家庄市长安区南村镇小屯村。几十年来,邢老下地干活,过着普普通通的农民生活。
对此,这位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战士一直很满足。因为,比起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战友来说,他已经很幸运。“我能够活着从战场回来,而今又有吃有喝,已经很知足了,所以从来没想过再给国家添麻烦。”邢老一再重复着这句话。
邢老的儿子邢国伟说,在1983年落实政策时,原本老父亲还可以再回四川省绵阳市,但是老人却拒绝了组织上的安排。“当时,我很不理解,因为父亲回去继续工作,不但会有退休金,并且3个子女也可以给安置工作,为此我也跟父亲深入地谈过这件事。”邢国伟说,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老父亲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这么多年再苦再累,咱们不是也咬牙走过来了吗?别再回去给组织添麻烦了。”
邢国伟说,老父亲对党和国家的这份忠诚,让全家人明白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真正内涵,“父辈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