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马广志
【老兵档案】
姓名:马广志
出生:1919年7月
祖籍:河南荥阳
部队:国民革命军167师501团3营中尉防毒军官
【老兵故事】
华夏保险“致敬抗战老兵”项目组前往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前白杨村探访抗战老兵马广志,为老人送去了一些慰问品。现年95周岁的马广志老人,现在独自居住在一个小院子里,老人膝下有五子一女。五个儿子都比较孝顺,在附近居住轮流给老人送饭。唯一的女儿住在荥阳市区,也会定期前来探望老人。
黄埔军校牢记心中,军旅生活习惯影响一生
1935年,还在读初中年仅16岁的马广志毅然决定弃笔从戎,投考了黄埔军校16期西安7分校6纵队2大队4队步科,而当时的西安7分校主任,正是蒋介石最宠爱的军事将领,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的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胡宗南。马广志老人给我们讲述,当年在黄埔学习的科目包括步兵操练、野外作战、射击训练、防御工事训练、战术训练等各类科目。
1940年,马广志毕业后任167师501团3营中尉防毒军官,这支部队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之一。多年的军校磨练,让马广志受益匪浅,至今还依然保持着军营里的习惯和传统:每天早起跑步遛弯,做军体操是“必修课”,一日三餐准时准点,饭后必定散步700步,保持每天中午12点到14点午睡,几十年寒暑不断。
回忆黄埔由来,老人讲述历史兴味浓
马广志老人毕业于黄埔,对于黄牌军校有着深厚的感情。老人对于黄埔军校的成立历史和由来如数家珍。“黄埔军校还有一个名字叫陆军军官学校,主要还是以培养陆军为主的。”一讲起黄埔军校,马广志老人犹如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的给我们讲述着当年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马广志老人说:“当年孙中山先生那真是深明大义啊。”之后,随着袁世凯“洪宪帝制”的破灭,各地军阀开始混战,百姓民不聊生。为了统一中国,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革命党人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开始了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期间,孙中山先生意识到革命得有自己的军队才行。要想北伐成功统一,必须拥有训练有素,作战能力强的陆军军队才行,其他的人都靠不住”,马广志老人继续给我们讲述道:“就这样,1924年6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于广州市长洲岛成立,这便就是黄埔军校。”马广志还把一柄后来仿制的“中正剑”拿给我们看,上面刻着时任校长蒋介石的“成仁”,老人说,黄埔军校的毕业生,都把“不成功便成仁”作为一种精神信念来奉行。老人还给我们讲了一件日本大学生来道歉的事情,并把当时拍的一张照片拿给我们看。
日本大学生来道歉时的合影,右一为日本大学生
南阳阻击战惨烈,直言“伤兵太受罪”
1944年,战局变化,国民政府派给马广志所在的部队一个重要的防御任务——在南阳丁河店阻击日军西进。当时的日本军队不惜一切代价正在西进增援,原有的防御部队支撑了数日已经消耗殆尽,马广志所在的部队临危受命,前往前线阵地换防。“那场战斗可太激烈了,主要是炮战,配合飞机的轰炸和扫射。”马广志老人至今还对那场阻击战记忆犹新。
马广志抗战纪念证书
马广志所在的部队,最终成功完成了防御任务,击退了西进增援的日军。这场激烈的南阳战斗,让马广志看到无比残酷的战场场面。“虽然打赢了,但是战争太残酷了,有的战友牺牲了,有些战友受伤了,缺了胳膊少了腿的,太受罪了!”说到这里马广志老人在不经意间微微抽搐了一下,随即眼圈也开始红了起来。面对这种惨烈的战场,老人告诉我们已经对死亡没有了恐惧,老人说:“都是战友,你也不怕,他也不怕,我也就不怕了呗,都害怕还怎么打日本人呢?”
爱唱花木兰,“当兵要智慧且勇敢”
抗战结束后,马广志由于母亲去世,回家奔丧后来就再也没有返回部队,一直在家务农。如今虽然已经95岁高龄,但讲到当兵打仗时依然非常激动,从座椅上站了起来,拿起身边的拐杖,做起了不同类型的刺杀动作,一边演示一边大喊口号。谈到兴致处,马广志更是现场唱起了《花木兰》,这是老人爱唱的豫剧,木兰从军的故事,让马广志经常挂在嘴边,也许从军打仗抵御外敌入侵,在中国人血液深处早已化成了一种精神。
马广志一边吃着河南烩面,一边给我们讲:“我们这些抗战老兵,算是抗战历史的见证吧,不尊重历史,哪里还能指望有人去当兵呢?”老人说:“当兵要勇敢,更要有智慧。打仗不是全凭的勇气,但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立志保卫国家。”马广志老人还口诵一首诗送给我们:
幸福生活已普遍,抗日战士生命献。
往事仍然在纪念,关爱老兵表心愿。
老兵感谢众志愿,情谊永远记心间。
(文/郝鹏飞)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