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分区的司令员、政治部主任、身边的战友都在掩护突围的路上相继牺牲;受伤战士被敌人包围后宁死不屈,最终也惨死在鬼子的枪口下。73年过去了,“四·二九”大扫荡突围的枪声依然在这位亲历惨案的老兵耳边回响。7月16日,90岁的抗战老兵李书海讲述1942年4月29日发生在冀南平原上的那段悲壮抗战史。
【老兵档案】
李书海,男,1925年生,1944年入党,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春加入清河县县大队,1941年元月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宣传大队宣传员。1942年亲历日军对冀南地区发动的“四·二九”大扫荡。1943年被八路军一二九师送往抗大六分校学习。1944年5月随部队赴延安,任陕甘宁边区警备三旅文书。1947年至1949年任一野骑兵第二旅报务员、电台队长,1949年至1953年任西北军区(现兰州军区)骑兵一团电台队长,1953年任兰州军区无线报发通信枢纽部通信站站长。1962年参加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1965年任甘肃军区通信处长,1972年任甘肃军区定西军分区副参谋长,1978年副师职离休。
老兵记忆
数十名受伤战士宁死不屈 牺牲在日寇的枪口下
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寇在华北集结了大量兵力,由驻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直接指挥,频繁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的“扫荡”。
当年4月,日军秘密调遣兵力,筹划对冀南抗日军民采取灭绝人性的“铁壁合围”扫荡。
1942年4月29日清晨,驻扎在邱县香城固镇附近西孝堌村的八路军冀南第四军分区,正在村西出早操,突然枪声大作。枪声越来越近,机关所属部队迅速集合,队列里的李书海也背上事先打好的背包,做好了随部队转移的准备。
“当时天还没有亮,军分区接到的情报称,临西县摇鞍镇以东部队与对根据地进行“扫荡”的鬼子接火,日军正从四面八方向军分区机关方向包围。”李书海说,当时在邱县、临西县周边驻扎着包括冀南第四军分区机关、新四旅、行署机关以及党校、干校、军区轮训队、报社、银行、妇救会、青抗先、特务团、文工团等,近三四千八路军。
当日10时许,军分区、行署机关以及保卫机关的部队先后聚集到临西县南杏园村附近。“刚停下脚,四面又响起了枪声,这时敌人的合围阴谋已经很清楚了。”李书海说,他们的部队位于东西十余里、南北二十余里的合围圈核心,情况十分危急,“军分区司令员杨宏明果断命令部队分兵突围。”
李书海说,临近中午时,他所在部队向西南突围受阻后,转向西北突围。“日伪军装备精良,并且有备而来,一直不停地缩小包围圈。”李书海说,他们被包围后,鬼子的机枪一直在不停地向人群中扫射,“身边很多战友都倒在了冲锋的路上。”
“当时,保卫军分区机关部队的战士有武器,他们边与鬼子激战边掩护机关的人员向外突围,在他们的掩护下,我们机关不少人成功地冲出了重围。”李书海说,刚打开的包围圈,很快又被增援的鬼子合上了,“我没来得及冲出去又陷入了包围圈。”
李书海说,大队的鬼子向他冲了过来,他急中生智躲进了地里的粪坑内,试图躲过追击,但临近傍晚时,他还是被鬼子发现了。“我当时穿着4月28日才发的那身新军装,两个鬼子发现后拿着刺刀挑我,把我逼出了粪坑,随后便押着我继续搜查战场。”李书海说,包围圈中有很多没有冲出去的受伤战士,鬼子搜查中又发现了数十名受伤的战士,但这些战士个个誓死不屈,紧握着枪与鬼子抗争,“最后全部惨死在鬼子的枪口下。”
为掩护战友和群众突围 不少战士牺牲在阻敌战斗中
战友和无辜群众惨死在眼前,李书海恨透了鬼子。“当时如果手中有个手榴弹,我就会与鬼子拼了。”李书海说,到日伪军驻地后,由于他个子比较小,人也机灵,被一个伪军队长从鬼子手中要走,带到了伪军的营区关了起来,“当时他是想让我投降,跟着他做伪军。”
李书海说,背叛革命当汉奸,他绝对不会那样做。“所以我一直在找机会逃出去,继续打鬼子。”
第二天,鬼子和伪军向西扫荡,李书海被安排在他们队伍的最前面挡子弹。“鬼子实行三光政策,所有经过的地方,都会大肆残杀无辜百姓。”李书海说,到了中午,趁着日伪军休息,他沿着院子的梯子溜到了屋顶,然后从房上慢慢向村外移动,“到了村西头,我瞅了瞅四周没敌人,便从房顶跳到了房后面的一棵枣树上。”
“我知道这个村西北边有片树林,过了树林是一条道沟,便于隐蔽。”李书海说,从枣树上下地后,他穿过树林进入道沟后,一口气跑了一两个小时,跑出去十几里路,最后在小村庄前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人是我们部队后勤部门的谢联昌科长,我们还是老乡。”李书海说,那一刻,他把心中的委屈全部哭了出来。
当晚,李书海和谢联昌两人在村外的麦子地里睡了一宿。第二天天一亮,村东过来了一队人。“我定睛一看,这不就是我们政治处的宣传队长嘛!”李书海说,原来宣传队长带着一些战友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他也正式归了队。
李书海说,事后他才知道,分开突围时,司令员杨宏明和政治部主任孙毅民率队向东南、西南两个方向猛冲,均遭敌重兵阻击,复转向北面摇鞍镇方向冲去。“当部队回冲到姚尔庄村东时,杨宏明司令员不幸牺牲。孙毅民率队继续向北,在摇鞍镇与西大屯两村间三华里长的交通沟上遇到敌人密集火力封锁,在掩护战友突围的过程中,孙毅民主任也不幸牺牲。”李书海说,那场战斗中,有很多八路军战士打光了子弹后,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终杀出一条血路,掩护战友和群众冲出包围圈,“这次反扫荡我军在突围中杀伤了不少鬼子,但也牺牲了很多战士和群众。”
突出重围后,冀南第四军分区和八路军新四旅进行了整合。1943年6月,李书海被八路军一二九师送往抗大六分校学习。
1944年5月,李书海随部队穿过太行山来到了延安。
老兵精神
没有共产党就打不跑小鬼子
73年过去了,“四·二九”反扫荡的枪声,却依然回荡在90岁抗战老兵李书海耳边。李老说,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四·二九”反扫荡中那些牺牲的战友们。
李老的儿子李玉说,“四·二九”惨案是老父亲的一个心结。老人常说,很多战友牺牲后被乡亲们就地埋葬,至今也没有留下名字。“今年‘四·二九’纪念日那天,我带着老人回到了那场战斗的战场,并在临西县摇鞍镇贺伍庄‘四·二九’烈士陵园祭奠了数百位无名烈士。”李玉说,看着烈士纪念碑,他的父亲十分激动,“亲历‘四·二九’惨案的老人已经为数不多了,当地民政部门还就杨宏明、孙毅民两名烈士的雕像向老人征求了很多建议。”
李老说,没有共产党,就打不跑小鬼子。“原来一说革命理想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都实现了,今天所有的一切好日子都是因为有了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李老说,之所以说共产党伟大,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并且能够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它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拥护。
李玉说,父亲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他始终忠于党的领导,服从党的命令,“我们家这位老党员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孙后代。”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