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李德生
8年前,就是这样一位热血青年,为了不当亡国奴,他毅然放弃了在电话局的高薪工作,并带领电话局中的技术人员,投奔了当时的抗战军队,因为他们在当时的中国是抢手人才。他就是抗战老兵、巢湖水泥厂离休干部李德生。
不当亡国奴 坚定信念去抗日
1910年,李德生出生在河北定县西巷盖村,小时候读过7年私塾。1927年17岁的李德生跟随舅舅一家到东北吉林补鞋店当学徒。
聪明的李德生通过自学,进入吉林电话局机修室,成为一名通讯技术工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被日本占领,并成立了伪满洲国,吉林电话局也很快成为日本人管制的单位。1935年,李德生辞去吉林电话局的工作,在保定长途电话局找到了一份工作。
“1937年爆发7·7事变,让我下决心一定要参军和日本人对着干了。”早已经历了东北沦陷、亲身经历了亡国奴的生活,心里早已对日本人恨之入骨,他此刻想的就是想着如何去参加中国军队去抗日。
1937年年末,在李德生的动员下,保定电话局一批员工集体辞职,一同投奔了驻扎在保定的中国抗日军队29军。为了迎接这些人才的到来,29军专门成立了一个通讯技工大队,李德生也在大队中担任了中尉技师。
台儿庄前线 电话线里捷报频传
在当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中国,像李德生这样的通讯人才很是抢手,作为技工大队的一员,李德生被分配至吉星文担任团长的219团,这个团曾在“七七事变”中参加过卢沟桥的守卫,这让李德生很是自豪。在全国抗战的大潮下,29军的番号也被改为33集团军。
在抗战中,李德生最难忘的战役还是跟随33集团军在台儿庄打响的台儿庄大捷。“远处炮声隆隆响,我的任务就坚守在指挥部,确保指挥部通讯顺利。”李德生的记忆里,在台儿庄战役中,他尽管没有亲身经历对日寇刺刀对刺刀的拼杀,可在指挥部里,他通过那根细细的电话线,时刻获取着前方的战况:前方捷报和己方伤亡情况几乎同时传来,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后,33集团军对日军板垣师团造成了极大的杀伤。
抗战后期,李德生被派到贵州中央通信学校军官训练班受训,学成归来后,他在33集团军司令部通信队担任了上尉队长,后来又在由33集团军改编的第三绥靖区担任通信少校参谋。
为我省年龄 最大的健在老兵
解放后,李德生被分配至安徽省建设厅参加了治淮工程,1964年调到巢湖水泥厂直到离休。
离休后,李德生依旧没有闲着,他在巢湖水泥厂绿化队义务上班直至90岁。在这段时间里,他义务承包了厂部后边的3亩多山,自己整地、育苗、动手种植树木。他一共在荒山上种植了4000多棵棕榈树,他表示要将这4000多株棕榈树无偿捐赠给国家。也许正是因为常年劳动,加上与绿色结缘,105岁高龄的李德生至今身体硬朗,日常生活还能基本自理。
“105岁的李德生老人是我省健在的最年长的抗战老兵了。”在采访中,“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表示。
据“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提供的信息,目前,安徽省内幸存的抗战老兵约有千人,他们的平均年龄92岁以上。(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