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92岁抗战老兵李振堂:一个坦克维修工的抗战岁月

2015-07-22 15:34:43来源:洛阳新闻
1940年,李振堂跟随哥哥到陕西省大荔县参军。1941年,他成为国民革命军战车第2团1营修理所的一名钣金工,负责修理坦克和汽车,后转移至西安市近郊的贾里村、杜永村一带,直至抗战胜利。

\

老兵档案

姓名:李振堂

年龄:92岁

籍贯:孟津县横水镇红光村

入伍时间:1940年

现住地:孟津县小浪底镇马屯村

抗战经历:1940年,他跟随哥哥到陕西省大荔县参军。1941年,他成为国民革命军战车第2团1营修理所的一名钣金工,负责修理坦克和汽车,后转移至西安市近郊的贾里村、杜永村一带,直至抗战胜利。1949年,他在成都起义。

92岁的李振堂老人身体硬朗,说起抗战,语言朴素:“我们主要负责修理坦克和汽车,那时国家羸弱,装备都是进口的。”

随兄参军,维修坦克汽车

1940年,抗日烽火在中原大地上竞相点燃,各地青年参军抗击日寇。

那一年,17岁的李振堂跟随哥哥,来到陕西省大荔县参军。当时,国民革命军首个机械化师——第200师下属的1149团第3、第4营,自1938年参加兰封会战后,撤至陕西华阴、大荔一带,并于1941年改编成战车第2团。

1941年,李振堂被编入国民革命军战车第2团1营修理所,成为一名钣金工。

“那时候我们修理的坦克多产自苏联和意大利。”李振堂回忆,除了修理坦克,他们还兼修汽车,但遇到的问题是共同的:修理工具落后,工艺水平不高。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修理速度缓慢。如果坦克的发动机无碍,大约10天能修完一辆;如果坦克发动机坏了,1个月也未必能修理好。

配件稀缺,只有自力更生

让李振堂等人最头疼的是坦克配件的短缺,无奈,他们只能自力更生。由于原厂配件稀缺,他们只好自己制造。

“那时没有电焊、气焊,哪里被炸烂了,就用备用材料补一块,再用铆钉固定,很不好做。”李振堂说。

1943年,修理所迁往西安市南郊的王曲镇贾里村、杜永村一带,李振堂依然负责修理坦克和汽车。此时,技艺逐渐成熟的李振堂已可以修理汽车发动机了。

在后方的战士虽然每天能吃两顿饭,也能吃到白面,但定量很严,李振堂记得,馒头从来没有剩下过。

“我们不能像在前方的战士一样与鬼子厮杀,大伙希望把坦克、卡车快点修好,让胜利早点到来。”李振堂说。

(洛阳日报记者 苏楠/文 陈占举/图)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