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东江纵队成立72周年。历史的记忆往往在间歇性的遗忘和重温之间反复晃悠。然而,有些故事,永远值得留给后人说。
不知过去,也就不识现在、难辨未来。面对70多年前的战火纷飞、生离死别、纵横驰骋、生死不顾,除了敬佩、感恩与珍惜,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得以与先辈对话,更完整的了解自己。
滚滚东江水,淘尽多少英雄。一壶淡茶喜迎客,笑谈当年事,皓首苍颜自风流。从今日起,本报陆续推出东江纵队老战士系列人物报道,敬请垂注!
■简介
梁荣辉
1944年12月,主动找到游击队,并在1945年1月正式入伍,成为东江纵队二支队的一名队员。4个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共获得军功章十多枚。
立翻领,上缀一副红布领章,4个带盖加扣的明兜,左胸口挂着的5个军功章,在阳光下闪的耀眼,格外醒目。梁荣辉坐在红色折叠椅上,质朴而安详。
从位于麦地路的一处大门进入,穿过几个宽敞的小院,有一条两米见宽的小巷,尽头左侧有一扇朴素到简陋的铁门,里面便是老战士梁荣辉夫妇如今的家。
土枪对决机枪首战击中两名日本兵
和战友吃了番薯和芋头,从早上7时许,梁荣辉就和战友埋伏在镇隆的一座山脚下。天色有些阴沉,只穿了单衣的他们都有些瑟瑟发抖,安静的空气里隐藏着随时可能迸发的火药味。这是1945年临近春节的一天,也是17岁的梁荣辉永生难忘的日子:作为新兵,他第一次走上战场。
根据《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记载,这场战斗的背景是,随着战争进程的加快,成立一周年多的东江纵队开始了对日反击作战,第一支队挺进东莞水乡,第二支队奉命进军东江河南岸,为大部队进击江北创造条件。在此情况下,驻陈江日军100多人向镇隆进犯,遭到梁荣辉所在部队的阻击。
忍不住的害怕,却在枪林弹雨中,不再感到恐惧,勇敢应战。70年前的那一场战斗,化为若真似幻的梦,时隔多年,依旧不肯彻底离开梁荣辉的生活。与其说他战胜的是凶狠的敌人,不如说是初上战场的胆怯。
《孙子兵法》的地形篇云:“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小时候没有读过什么书的梁荣辉,自然没看过。然而,70年前的他,对其中道理却也略知一二:战斗前组织上为新兵组织了为时半个月的简单训练,从射击到基本战术。“看中准星,用准星对准目标,然后扣动扳机。”梁荣辉用土枪掌握了步枪瞄准射击的基本方法,还知道了要利用地形掩护自己,打击敌人。
70年前的那天上午,依靠地形和草丛掩护的梁荣辉并没有等得太久。匍匐一个多小时后,三十名左右的日本兵出现在视野。这或许是梁荣辉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他心里牢记着指导员的话:等到鬼子走近了,瞄准后才能射击,咱们子弹不多。
四百米,三百米,两百米……当几名日本兵从梁荣辉侧面经过,直线距离还有一百多米的时候,他扣动了扳机。一个日本兵被打中胸部倒下了,又一个日本兵肚子中枪倒下了。更多的日本兵被战友击中了。“哒哒哒,哒哒哒”是日本兵报复的机枪开始向他们扫射,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他们按照之前的计划,早就紧急转移了匍匐地点。眼见损失严重,日本兵撤退了,从他们的来路。
是役,击毙或击伤二十名左右日本兵,阻击战取得胜利。为了这一刻,就和那个时代很多的年轻战士一样,梁荣辉已经等了太久。
党员证放在离心脏最近的地方
梁荣辉的童年被1938年10月12日分为界限分明的两段。在此之前,和父母、哥哥,一家四口生活在惠阳淡水。在他的印象中,街道很繁华,街口一个“成大”杂货店里,有着日常所需的油盐酱醋和香料,成为梁荣辉最经常光顾的场所。
改变命运的轰炸发生在12日的清晨。早上8时许,数架轰炸机飞到淡水街道上空,炸弹伴随着死亡不断落下,在惊呼声中,人们四散而逃。此前,他们没有收到任何预警。
当日,日机10架次空袭淡水,淡水城内大和街、三盛街、灯笼街、下鱼街、杂货街、横头街等6条街的店铺、民居共落弹10多枚。由于敌机投下大量燃烧弹,致使数百间店铺和民居着火燃烧,死伤400余人。
为了躲避轰炸,梁荣辉一家每日清晨到十里之外的乡下避难,晚上回街道休息。轰炸持续了数月,年仅11岁的梁荣辉目睹了“成大”杂货店被炸成废墟,目睹昔日繁华的街道变得破破烂烂,目睹有的人肠子被炸出来,有的人腿被炸断。飞机飞到低空时,就用机关枪来扫射,梁荣辉的一个伯伯被打中了,子弹从他的腿穿过,用中草药敷了很久才慢慢恢复。
不仅如此,随着日军侵略的深入,开始有日本兵到村里抢粮食、抢牲畜、抢女人。日本兵脚上的长筒靴底有很多铁钉,走起路来“啪啪啪”的响,以至于成为日军前来侵扰的信号,大家听到之后就会找地方躲起来。等到梁荣辉和乡民回来,面前的是被宰杀后扔到路边的猪头,空空如也的粮仓,还有来不及躲避被日军强暴的妇女。
参军的种子就此萌发。1944年12月,梁荣辉主动找到游击队,并在1945年1月正式入伍,成为东江纵队二支队的一名队员。4个月后,他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张黄纸红字的“临时党员证”被一层塑料薄膜包裹着,保存至今。这张小小的纸片,字迹早已模糊,但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纸张为何却完好无损?“那个时候,我一直把党员证放在紧贴胸口的口袋里,这样一来,如果我战死了,别人也知道我是个共产党员!”梁荣辉的回答铿锵有力,令人动容。
爱上靓仔解放军老两口相濡以沫
“他是解放军呢!当时好靓啊!”梁荣辉的妻子叶慧珍忍不住的插话,眉目眼神里满是崇拜和欣赏,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不由得心生羡慕。
解放战争胜利后,梁荣辉因为神经衰弱,住进了部队医院,并在那里他遇见了未来的妻子叶慧珍。二十多天里,叶慧珍为他取药、按摩,关系逐渐亲近,加上两个人都是淡水老乡,情感上的交流便多了起来。从1952年部队批准二人结婚,至今两人已经相濡以沫走过63个春秋。
塑料茶杯和几乎用完的牙膏堆放在老旧的木质桌子上,通往二楼的木质楼梯不加装饰,招待客人的也不过是用了很多年的茶具,泡开的茶水喝起来有些涩。时至今日,梁荣辉的家里依旧保持着一个老战士的简朴本色。
小时候家境贫寒的梁荣辉,参军前在淡水的一家杂货店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冬天,梁荣辉没有鞋穿,每到冬季,脚冻得开裂,他到河边挑水时,冰冷的河水像千百根针扎进脚底,疼痛难忍。没有药品,就用食用油抹在脚底,以缓解疼痛。
进入了东江纵队之后,即使在腊月天,梁荣辉也只有厚一点的单衣,没有棉袄。晚上三四个战友挤在一起睡,互相取暖,半夜实在受不了,便在外面的小火堆烤一烤。部队里吃的是红薯、芋头和苞米。每过一个地方,部队都会在老百姓那买几百斤红薯。老百姓拥护抗日部队,价钱都会便宜些。由于部队经常转移,一切行动也以简单迅速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梁荣辉和妻子几经辗转,回到惠州定居。梁老现在88岁,身子骨依旧健朗。平时,经常到惠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锻炼身体,心态也依旧年轻。
如果要总结梁荣辉的一生,或许可以这么说:17岁入伍,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共获得军功章十多枚,妻子的评价是:“普通人,普通兵。”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实习生 黎丽萍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