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老兵讲述记忆中的刘老庄之战 顽强抵抗1600日军精兵

2015-07-15 14:11:11来源:扬州网-扬州晚报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名官兵,在淮阴刘老庄战斗中全部壮烈殉国,但这82位壮士中留下姓名的只有17人。

\

李云鹏父亲与刘老庄连战士在一起。

【阅读提示】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名官兵,在淮阴刘老庄战斗中全部壮烈殉国,但这82位壮士中留下姓名的只有17人。战后,第7旅重新组建第4连,并命名该连为“刘老庄连”。

而1923年出生的老兵李强民当时作为19团通讯科的报务员,也成为了那场战斗的经历者。他向记者再次讲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往事。

本想借雾休息

却接到敌人进攻的消息

1942年至1943年,日寇在苏北地区开始了疯狂大扫荡。我被编入新四军3师7旅19团,在通讯科做报务员。在敌人疯狂的扫荡中,19团的主力部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被迫分散在淮阴西南一带活动。

3师师长黄克诚决定派一支部队和日寇周旋,让百姓知道,我们的队伍还在,给他们增加抗战的信心。7旅19团二营接受了这一任务。7旅是新四军机动部队,特别能打恶仗。政治部主任石英带着我和新闻台,与一些参谋组成了一个简单的临时指挥部,进行指挥工作。

某日夕阳西下时,我们从淮阴涟水一带朝北行进,凌晨零点左右,抵达刘老庄。当时外面笼罩大雾,二营4连的战士已经驻扎在此,战士们准备借着小雾,在敌人尚未发现之前,好好休息一下。可大家还没来得及吃饭,就接到了敌人已经发现并准备进攻的消息。

我们立即收拾好物品,希望借大雾掩护避开敌人的搜查。上级首长命令精锐部队4连掩护地方部队和老百姓撤离,5连、6连(包括我本人)先撤到后方六堂河。

血战刘老庄

八十二烈士壮烈牺牲

4连连长白思才是一位老红军,接受任务后,立即部署作战计划。为了阻拦敌人的汽车、骑兵进攻并掩护部队行动,当地民兵在村与村之间挖了“交通沟”(比战壕更宽的土沟),当老百姓以及5连、6连安全撤离后,4连战士决定从“交通沟”撤走,然而就在此时,白思才发现,身后的那段“交通沟”还未全部挖通,4连顿时断了退路,敌人也追了过去并实施了火力封锁。

当时,4连指导员李云鹏——我的堂兄,已带领少数同志突围了,他们一直在等待着战友的消息。等着等着,李云鹏心里越来越不平静。他想,生死关头,身为指导员,自己决不能离开战友。他当即带着几个战士,进了“交通沟”。

“交通沟”里共有82名战士,他们坚守着阵地,从天亮一直打到天黑。1000多名敌人几次冲上来,都被打了回去。最后,鬼子们恼羞成怒,采取炮击手段,战士们纷纷倒下。为了不给敌人留下武器,战士们把所有的子弹手榴弹都收集起来,有的战士子弹打完了,就将枪把砸碎。

待一切都复归宁静的时候,敌人来到4连守御的阵地,发现与他们1600多精兵殊死决战了几乎一天的,竟不过是新四军一个82人的连队,而敌方的部队却有170多人丢命,200多人受伤。

当晚,19团2营3连连长霍继光率部到刘老庄收殓埋葬4连战士遗体。阵地上,硝烟还没散尽,很多战士是和日本鬼子抱在一起死的。4连牺牲的本来是82人,最后收葬的却是84具尸体,因为有两具把敌人抱得太紧,实在分不开,只好将他们一起下葬。

普通苏北村庄

与英勇4连联系在一起

刘老庄这个苏北地区的普通村庄,因为这次战斗,从此与英勇的4连联系在一起。战斗一结束,老百姓就为烈士们堆起一座3丈高的土墓。抗日战争胜利后,苏皖边区政府用砖石砌成陵墓,后于1946年被国民党军队炸毁。1955年,当地重新修建82烈士墓和陵园,1984年又建起纪念碑。2000年,当地建成82烈士纪念馆,10年后进行了改扩建,并于2013年3月18日刘老庄战斗70周年纪念日之际,重新对外开放。

通讯员 老干轩 丁昊 记者 姜涛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