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随家书寄去的集体婚礼照片。(资料图片)
一封家书的信封。(受访者供图)
新安晚报、安徽网讯 1948年长春围城,至少有61封家书未能送抵安徽(详见本报昨日报道《穿越67年,老兵家书想回家》)。“杨立盛是我大伯,这封信应该是写给我奶奶的。”“孟繁柏就是我,那封信是写给天白兄的。”昨日,本报热线收到多位读者的反馈,三封家书已有了着落。
“我就是写信的孟繁柏”
通过吉林省档案馆相关资料,记者看到的一封家书上,写着“孟繁柏致汉口天白”。
孟繁柏是安徽萧县人,他在信中向兄长“天白”谈到近况:随队作战被俘辗转几地,现已调入新七军六十一师一团二营担任营长。在信中,孟繁柏与兄长感慨:“此部队(新七军)素质装备较差,人员又不足,又未得训练。命令已下,无可为何耳。”
通过网易工作人员的牵线,记者辗转联系上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居住的孟繁柏。老人今年94岁,听力较好,子女们轮流与他同住。
“我就是写信的孟繁柏,信里的‘天白’是我的兄长,全名是薛天白。我们都是萧县人,在同一所小学读书,后来一起报考了黄埔军校,再后来就分开参加抗日作战。”孟繁柏回忆,当年在部队里,他担任步兵排排长,天白兄担任迫击炮排排长,因他受伤,中断了联系。
“老家萧县还有姐姐一家,外甥在口子酒厂上班。我年纪大了,想回去,但身体不方便。”言谈中,孟繁柏对家乡充满了思念。
“杨立盛是我大伯”
昨天新安晚报刊登的“家书一览”里,“皖北寿县正阳关北门外大渡口巷邮交”引起了寿县正阳邮局邮递员的注意。
“邮递员拿着报纸来说,这不就是你家吗?”家住寿县正阳北街37号的杨春宝说,大渡口巷就在家对面,“杨立盛是我大伯,后来改名叫杨继东。”
杨春宝的父亲叫杨立成,今年87岁,大伯比父亲大10岁左右,“这封信应该是写给奶奶的。奶奶去世早,当年常念叨大伯躲抓壮丁去了南京,没想到在南京也被抓了壮丁。”杨春宝介绍,长春解放后,大伯去了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农场,与伯母育有三子两女。早年间,大伯常写信给父亲,偶尔还回老家,最后一次约是8年前,后来中断了联系。
“也不知道大伯现在怎么样了?”杨春宝将杨立盛的家书、信封拍照留念,希望能早日找到大伯。
“家书是五哥写给我的”
昨天,安庆网友反馈:“收件人徐振球是安庆师范学院的音乐老师。”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了徐振球,“那封家书是五哥徐振寰写给我的。”
徐振球介绍,家中兄弟本有6人,他排行老小,有一个哥哥夭折,五哥比他大3岁,1926年出生。“父亲老家在安庆大龙山,清末考取了秀才、举人,并通过县长考试,分配到了吉林。我母亲就是吉林人,兄弟们都是在长春出生的。”徐振球回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要求父亲出任民政局长,父亲拒绝后被软禁,直到1933年才释放,随后举家偷偷迁回安庆。
抗战胜利后,徐振球的母亲与三哥返回吉林,准备变卖老宅,房子一时无法出手,便留在那边看守。“1946年下半年,五哥在复习考大学时,与女朋友闹别扭,就去吉林找母亲,因此经历了长春围城。”徐振球说,五哥是一名中学老师,前几年不幸去世。
“我和五哥都不知道还有一封信在档案馆里,内容应该是问候父亲和报平安的。”徐振球告诉记者,目前五哥的子女多在长春、北京定居,能看到五哥的家书将是全家人的安慰。
多地帮忙寻找家书主人
“汪姓是我们这里的大姓,如果汪凯还健在,也差不多90岁了。一时间我想不出这个人,这两天我去走访一下县城老人,看能不能找到汪凯。”黄山市休宁县地方志主任汪顺生答应帮忙寻找家书的主人。
在刊登的家书中,有12封是寄往芜湖的。“我们可以把老兵的家书地址挂在网站上,也发动地方找一找收信人。”芜湖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江先生说,一些老地址只有当地老人才知道。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