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文清生前照片。宫鋆煜 翻拍
人物名片
宦文清,生于1912年12月4日,2014年3月23日逝世,享年103岁。1938年,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41年参加收复吴桥镇作战。194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
南京大屠杀发生次日,日军攻陷扬州城。随后江都(当时又称仙女庙)、大桥、嘶马等沿江城镇,都相继被日军占领。当时的吴桥镇是高邮、宝应敌后根据地的最后一道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新四军与侵华日军多次在此展开交锋,持续近八年的吴桥镇拉锯战就此展开。
昨天上午,抗日战士宦文清先生的儿子宦正才及长孙宦蛟云,向记者讲述了老人经历过的吴桥镇拉锯战。
新四军设伏
日军扫荡吴桥镇受阻
宦正才告诉记者,父亲去年刚刚去世,老人生前常对儿孙讲述那一段抗战岁月。
“1938年,当时27岁的父亲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父亲告诉我们,当时到处都贴满了抗击日寇的标语,共产党在四处发动民众,宣传抗日救国。那时候,只要是热血青年,都会走上前线,保家卫国。”宦正才说,根据父亲讲述,那是1937年的冬季,日军从嘶马、大桥等地出发扫荡吴桥,沿途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新四军和当地的抗日游击队边战边退,将日军部队成功引进预先设有战壕和工事的吴桥镇万寿寺一带的埋伏圈,随后新四军和游击队奋力围歼,中了埋伏的日军和伪军死伤数十人。
此次扫荡吴桥镇受阻,让趾高气扬的日军恼羞成怒,随后日军从南京、扬州方向派飞机对吴桥镇进行了轰炸,并增加兵力再次对吴桥镇发动扫荡,扫荡过程中日军火烧了吴桥镇万寿寺附近民房,在这次扫荡中,吴桥镇的平民死伤多人。
因为当时日我双方兵力差距悬殊,当地的抗日武装在打死打伤数十个日伪军后,被迫撤离了吴桥镇。由于吴桥镇处于高邮、宝应敌后根据地边缘,日军在占领吴桥镇后,不断受到抗日武装的打击,日夜不得安宁,最终日军被迫选择撤离了吴桥镇,就这样,抗日武装又再次进驻吴桥镇。
吴桥再失陷
抗日武装坚守打游击
撤离吴桥镇后没过多久,日军再次集结大批军队,对吴桥镇的抗日武装发起猛攻。“父亲说,当时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和抗日武装布防在吴桥镇中心的都天庙一带以及镇西侧河南的小学附近,国民党军驻泰州的李明扬、李长江部队,布防在吴桥镇东边的李二房。双方共同抵抗日军的进攻。”
其间,日军从仙女庙、大桥、嘶马方向同时猛攻吴桥镇,尤其集中优势兵力对国民党军驻守的吴桥镇东边李二房区域展开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最终国民党军抵挡不住日军的轮番猛攻,撤离了李二房区域的防区。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共产党抗日武装被迫也撤离了镇中心及镇西的防区。
吴桥镇再次失守后,日军和伪军强抓了附近村庄的村民修筑了都天庙、河南小学和李二房三处据点,准备长期占领吴桥镇。
日军占领吴桥镇之后,宦文清所在的抗日武装对其展开了长期的游击战争,“父亲告诉我们,在那一段抗日游击战时期,不仅住没有固定的地址,就连晚上睡觉的时候游击队的战士们都不会脱去衣服和鞋袜,因为很有可能随时转移,最多的时候,游击队一夜需转移几个地方。”
夜袭吴桥镇
一夜之间肃清全部日伪军
宦蛟云说,爷爷最为自豪的是,1941年参加了新四军反击吴桥镇的战役。
因为吴桥镇是一座比较大的集镇,日伪军在镇东边的李二房、镇中部的都天庙和镇西河南小学三处,分别修筑了坚固的据点,三处据点均驻扎日伪军。但是三处据点相互间距离较远,且有住宅、树木和河流挡住视线。吴桥镇距离江都、大桥、嘶马等沿江大镇较远,中间区域遍布河流和青纱帐,新四军和游击队就在这一带活动。并且当时没有公路通吴桥镇,不利于日伪军相互间快速增援,日伪军小部队一般不敢远离据点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管文蔚司令员提出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迅速包围都天庙的据点。
“此次投入进攻的士兵和游击队员有几百人。其中爷爷所在的分队,参加了这次对日伪军都天庙据点的正面攻击战。”宦蛟云说,在爷爷的回忆中,正面攻坚战打得非常激烈,最终在天亮前炸开围墙,成功占领;此外镇东李二房和镇西河南小学两处据点的日伪军,都在增援都天庙中心据点的途中,被埋伏的新四军和游击队全部消灭。
新四军和游击队从夜间开始发动攻击,到天亮前结束战争。只用了一夜的时间,抗日军民就全部占领了吴桥镇三处据点,并将驻扎在吴桥镇的日伪军全部肃清。
这场突袭过程中,新四军同时派出小股部队,骚扰驻扎在江都、邵伯、大桥、嘶马的日伪军,使其夜间不敢增援吴桥镇,确保了新四军主力夜间袭击吴桥镇日伪军的胜利。此次在吴桥镇对日伪军作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据爷爷说,此后一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军再也没有敢前来扫荡吴桥镇。” 记者 宫鋆煜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