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一位抗战老兵的幸福晚年

2015-07-14 10:26:11来源:新疆日报
刚进村口,远远地就看见一位手拄拐杖的老人,站在烈日下,向我们张望、招手。彭主任动情地对笔者说:“你看,吴老和他女儿在家门口迎接我们哩!”

仲夏时节,笔者慕名随自治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军休中心”)主任彭阳旭,驱车前往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镇韩家庄村看望、拜访、采访抗战老兵吴绍发。

刚进村口,远远地就看见一位手拄拐杖的老人,站在烈日下,向我们张望、招手。彭主任动情地对笔者说:“你看,吴老和他女儿在家门口迎接我们哩!”

下车后,吴老笑容可掬、蹒跚着上前,一只手与彭主任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幸福地呵呵笑着。

“我很幸运,因为我还活着”

身患前列腺癌、腰上系着排尿袋的92岁高龄的吴绍发,手扶拐杖端坐在院内的圆凳上,眉眼间透着坚毅和执着,仍不失军人的风范。

在笔者的要求下,吴老的女儿吴永红拿出了一个包了好几层的布袋子,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打开,将里面的东西平铺在小桌子上。红色的金丝绒布上整齐地别着7枚军功章,还有一枚军功章的别针已经脱落;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赠送的日记本中,夹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大灶饭的饭票和一张面值为10元的朝鲜货币,年代久远却依旧崭新;一条陈旧泛黄、布满大窟窿小眼子的毛巾,上面印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朱德总司令手印签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证明……每一样物品都是老人峥嵘岁月的纪念。

1923年,吴绍发出生在江苏盐城建湖县一个贫农家庭。20岁时,他投身革命加入了抗日行列。

有一次和战友在江苏阜宁县侦察,发现敌人秘密据点后却遭日寇围攻。“大家躺在一处掩体下,子弹打光了,就开始和敌人肉搏。”吴绍发说,自己的步枪上没有刺刀,他就拿着枪托向着最近的日寇冲去。他一枪托砸到了迎面的敌人,随即抢过了他手中带刺刀的枪,这时,两个敌人端着刺刀向他冲过来。左突右闪,在躲开攻击的同时,他用冲击之力,用刺刀将一名敌人顶到了墙上,随即回身干掉了另一名敌人。随后,他和战友们合力突围,将情报送回了总部,并因此荣立大功一次。1946年,吴绍发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1948年,吴绍发成为东北野战军参战辽沈战役的一员。在辽西会战前夕,吴绍发所在的营部接到命令,固守一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据点阻敌前进。“从头一天晚上10点,到第二天下午8点,我们一个营500多名战士对敌4000多人。”回忆起当初的战事,吴绍发仍然动容,只配发步枪和手榴弹的战士们,面对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没有一个人退缩。

“能动的只剩7个人了。”在最后一波战斗即将开始时,吴绍发和战友们清点了人数。“每个人都上了刺刀,准备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后,就和敌人肉搏。就在大家抱着必死的决心准备拼命时,主力部队到了。”

就这样,吴绍发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辽沈、平津、广西剿匪等诸多战役。1950年10月,他光荣地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员,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整个5次大的战役。1952年,在一次运动战中被炮弹炸聋了双耳。

“炮弹在身边爆炸后,炸翻的土把我埋在里面,只露出两条腿。”吴绍发说:“幸亏担架队员发现露出的两条腿在动,才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缓过神来,又接着往前冲,可从此以后耳朵就听不见了。”

1954年12月,他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回乡转业到原籍投入农村建设。

泛黄的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证明记载着:吴绍发,原任第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一营部给养供给排长,作战次数22次,战斗大功4次,祖国战斗小功2次,朝鲜战斗三等功2次,负伤2次,残废等级3级乙,历任战士、副班长、军械员、股员、给养供给排排长。

1959年,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吴绍发来新疆支边,原本被安排在八钢当一名钢铁工人。“当时,米泉作为粮食基地,急缺有种植水稻经验的人。”在动员会上,他第一个举手报名,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一人一天捐五分钱,资助功臣度晚年”

2004年1月,吴绍发老病复发,女儿把他送到了军区总医院。本来就因病欠了一屁股债的吴绍发,不想再给唯一的女儿增添负担,他不断地拔去输液针头。同病房的病友、时任自治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二休养所书记的彭阳旭了解情况后,号召休养所全体老干部和工作人员为吴绍发捐款,解决了他的医疗费。

后来,彭阳旭调任“军休中心”主任。2009年3月,彭阳旭了解到年迈的吴绍发夫妻俩生活困难。他将吴绍发的情况向班子成员进行了介绍,大家很快达成共识:吴绍发是国家的有功之臣,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渡过难关。

在军休中心教育动员大会上,大家都被吴绍发的情况深深地感动了。“中心领导采纳老干部们的提议,号召全体军休老干部和工作人员每人每天捐出1分钱,援助抗战老兵吴绍发。”老干部嫌少,要求改为“每人每天节省捐出5分钱”。老干部们说:“比功劳吴老在天上,我们在地下,比待遇我们在天上,吴老在地下,我们应该尽点绵薄之力。”

2010年中秋节前夕,军休中心主任彭阳旭、副主任陈军禄慰问吴绍发时,发现吴老明显的消瘦了。吴永红说:“是冬天冻的和夏天热的。”经过仔细察看,发现吴老的住房墙体是37公分,屋顶只有5公分厚。

回到中心的当天,主任彭阳旭、书记许卫东当即召开碰头会议。大家一致要求改变现状。很快,吴老的住房墙体加厚了20公分,屋顶加厚了40公分,这笔4.6万元的修缮款就是从军休中心“每人每天节省捐出5分钱”里支出的。

“送去的是温暖,收获的是精神”

“你这位在乡的老革命伤残军人,从不向党和政府要待遇,真的让我感动和佩服。”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呼图壁县在乡复员老兵如是说。

这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在乡复员老兵,因档案材料不全一直上访,最后被有关部门查实落实了待遇。前年的一天,他偶然从报纸上看到吴绍发的情况后,在儿子的陪伴下,特意从呼图壁赶来找到吴绍发,查看了吴绍发那些“宝贝”材料后说:“你1943年2月投身革命,立了这么多次功,参加了这么多次的战斗,你咋不上访落实政策呢?你要是跑不动,把你的军功章等宝贝交给我,我替你去找。”

吴绍发很认真地对他说:“战场上那么多的战友都牺牲了,我还活着,还有个女儿;如今,党和政府对我这么好,我非常知足了。”

这位复员老兵反复劝吴绍发去上访,见实在劝不动,仍不甘心,就去三道坝镇上住了一夜。次日一大早,又来劝说他。最终带着感佩之心离开了他家。

吴永红告诉笔者,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镇民政所给吴绍发送来了一枚由国家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当时,她父亲激动得热泪直流地反复说:“党和政府还没有忘记我呀!”他用红布将纪念徽章包了一层又一层,像宝贝似的珍藏了起来。

“每年清明节,不论是晴天还是阴天,不论身体有病没病,不论有钱没钱,我爸都要朝着南方的方向给以前牺牲的战友放挂鞭炮,烧些纸钱,这是他雷打不动的规矩和习惯。”吴永红说道。

“送去的是温暖,收获的是精神。”军休中心的老干部纷纷感叹。他们为吴绍发捐款,一捐就是7年,还要继续再捐赠下去。他们说,我们捐的不是钱,是感动。

每年,军休中心的领导都要组织老干部代表和工作人员去吴绍发家里,过几次有意义的组织生活,每遇大项专题教育都会请吴老来军休中心与大家见面交流。

“每次去吴绍发家过组织生活,我们都让工作人员看一看吴老昔日的功劳、现在的处境,比一比自己与吴老的差距在哪里,想一想向吴老学些什么,怎样服务好身边这些军休老干部、人民的功臣?”彭阳旭说。

军休老干部由衷地说道:“吴老的人生,让我们真正读懂了什么叫知足、满足,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党旗增光、为军旗添彩呢!还有什么理由只要服务不要管理呢!”正因如此,这个军休中心先后被民政部表彰为“和谐军休家园”,被全国老龄委表彰为“全国敬老文明号”;2009年、2014年分别被民政部和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国军休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军休工作先进单位”。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