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网讯 在近8年的抗战中,王守谅一直坚守在隐蔽战线上,像一把钢刀插入敌心脏:作瓜农、卖花生,织草筐、编竹篮,借赶集之名联络接头;一天跑百里路,深入敌人据点,有惊不乱,把握敌情;被合围6次,遭遇2次惨案,至今身上留有伤疤……在那些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王守谅传递过近300件次密码,徒步行程总计约27000多里,开辟了7处关系通道,没有一次失误,直至抗战胜利。
这是王守谅的传奇,更是抗日地下尖兵的传奇。
少年八路 地下尖兵
1938年春天,山东博兴通滨区栾王村,16岁的王守谅如愿当了小八路。那时的他虽然年龄小、身体弱,但出身贫苦、忠厚老实,经上级考验,他接到了一项秘密任务:回家乡王厨村,担任地下绝密政治交通员。
从那时起,王守谅开始自渤海军区接受任务,到山东省淄博高青县小傅家村接头、传递情报。经大半年考验,党组织发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近8年的抗战中,他一直在这一特殊战线上坚持的斗争。“我平时以瓜农的身份作掩护,还卖过花生,逢年过节也糊过灯笼,编织过竹、草制品,借赶集联络接头。”王守谅告诉记者,单线接头只能认准联络人的特征、记住接头暗号,而且接任务后只能送不能看。又因打游击,机关不固定,有时今天联络人还在这里,明天就不一定上了哪里,因此经常一天跑百里路。
在王守谅的记忆里,他曾被合围过6次,遭遇过2次惨案,全都死里逃生,虽在身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疤,但每一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经他手传递过的密码达300件次,徒步行程总计约27000多里,开辟了7处关系通道,没有一次失误,直至抗战胜利。
敌人夜袭 亲历惨案
1945年,小年将至,垂死挣扎的敌人突然夜袭王厨村。村里一人惨死在敌人刺刀下,一人被当场杀死示众,被打残的村民也有27人,另有30多人被抓丁、俘虏。
王守谅听到敌情后,立即从民兵队部顺着夹道隔着好几个宅子往外突围。转了几处后,来到村东北角王守谦家养猪的地圈口,正欲往东南方跑,哪知一只脚刚迈出门去,就被两把刺刀挡住了去路。王守谅只能地退回,然而来路也被敌人切断,只能被五花大绑,身架刺刀。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王守谅十分镇定,机智地冲敌人大喊:“皇军,良民大大地有,死了的不行!”并用一只胳膊猛力把抵住他肋条的刺刀架了出去。这句话和这一举动把敌人弄懵了,他们也搞不清王守谅的底细和身份,虽没再用刺刀,但却用一根松树棍砸向他的头部,直到木棍被打碎。
群众掩护 机智脱险
凶恶的敌人用枪逼着大家伙在大街集合,妄想从百姓口中审出谁是八路。乡亲们用怒视和沉默回应着,然而敌人却拉出了一个小伙子,凶残地用木棍狠击他的脑袋,直至砸出脑浆。这一幕是惨烈的,但敌人的暴行并未因此结束,“谁是八路”的逼供持续进行。
然而,近200人的群众没有一人吭声,尽管大家都心知肚明谁是地下党员。敌人只好改变战术,开始用刺刀威逼群众。第一个被问的是个15岁男孩,他用一句“不知道”换来刺刀穿透耳朵扎进了墙壁。下一个就轮到王守谅了,面对豺狼般的敌人和寒光逼人的刺刀,只有一个念头在他心底升起:死也要死得有骨气!
恰在这时,附近响起了手榴弹的爆炸声,八路军大部队接到消息赶来支援,敌人慌作一团,立即下令撤退。撤到刘寨据点时,寨里的敌人怕有诈,便喊话“不到8点不让进”。于是,敌人只好到前街找民房住下。
正是这个变数,给了王守谅一个脱险的机会。在找民房期间,他遇见了远房亲戚刘传经。这位亲戚让他牵着牛到村外饮牲口,他见周围没人,立即朝西南焦集村方向跑去。就这样,王守谅脱险了。
这就是地下尖兵王守谅三段记忆深刻的抗战经历。胜利后,每每回想往事,他都十分感慨,三个“万没想到”经常挂在嘴边:万没想到青少年时出生入死能幸存下来;万没想到一个要饭讨食、受压迫剥削的穷孩子,能翻身解放、为人民服务当干部;万没想到晚年能恰逢盛世尽享天伦之乐。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