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102岁的抗战老兵郑天付老人阔别故土77年后,再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
7月1日下午4点,广南高速南充北出口,一辆安徽牌照的中巴缓缓停靠在路旁,102岁高龄的郑天付扶着车门,细细打量这片土地。一路上言语不多的他,一下车,就情不自禁大喊一声:“我回来了!”接着,老人向着家乡敬下标准的军礼。
抗战期间,南充大堰沟村村民郑天付告别家中亲人,在湖南、湖北、广西等前线同日军作战。战争结束后,便在安徽定居下来。虽然一直渴望回川,却总是未能成行。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志愿者的努力下,郑天付找到了失散77年的四川亲人——已经86岁的妹妹郑玉。7月1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同众多爱心人士一道,见证这名百岁老兵的圆满之旅。
能回来再看看,就是死也能闭眼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
血战武汉耳朵仍有枪伤
下午4点,郑天付走出车门,踏在家乡的土地上,每一步都特别小心。前来接他回家的人很多,但他的目光却凝视在人群后面。一路,他在仔细地看,70多年前的南充没有这些高楼,也没有这么宽的道路,时光飞逝,一切都变了。
在如今这处进出南充“关门”前,郑天付走了好几圈,抹着眼睛要记下这些属于故乡的景色,“能回来再看看,死也能闭眼了”,对于102岁高龄的他而言,这一次的回家,也许这辈子也就只有这么一次。
战事吃紧他被“送”上前线
站在家乡的土地上,郑天付开始讲起当年出川的经历,记忆的阀门也随之被打开。
1913年,四川省南充市辉景乡大堰沟村的一个贫苦农家里,老实巴交的农民郑成铭新添了一个小娃,他给孩子取名郑天付。八岁那年,年幼的郑天付辗转来到重庆合川县,给大户人家做长工维持生计。
1937年7月7日,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由于前方战事吃紧,急需兵源。正值青年的郑天付,被“抓壮丁”,先是进了刘文辉所在的第24军,后来转入杨森所率的第20军,成为一名正式军人。
1938年,郑天付和三百万川军子弟兵一样,穿着粗布单衣,戴上斗笠绑腿,扛起老式汉阳枪,离开四川,奔赴抗日前线。
武汉会战与日军激战4个月
战争的残酷,郑天付在武汉会战中,体会得尤为深刻。在纵横千里的武汉会战战线上,中日两军激战了4个多月。他看到了太多的战友战死在身边,战场上洒下的鲜血,被炮火燃烧,形成了一股难以名状的焦灼味。
“想到那种味道,就觉得太惨。”102岁的郑天付回想起来,仍然摇着头。由于年事已高,当年的具体细节,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是那场战役中中国军队死伤的惨状,“怎么可能会忘记,那么多的川军兄弟连马革裹尸的机会都没有,一个炮弹打进战壕,人就没了,你们能懂吗,是连尸体都找不全了。”
郑天付指着自己的耳朵,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显露出来,他说,这道伤就是在武汉被弹片打的,如果偏一点,命就没了。
抗战结束他没能回到老家
1945年抗战结束,郑天付随部队去过山东,之后脱离部队,由于路费等原因,他来到了现在生活的安徽阜南县,在当地村子里给地主做苦力。
到村子里不久,在当地老乡的介绍下,他娶了当地的一个女人。如今,郑天付已有5个女儿,大女儿也是60多岁。在阜南县地城镇当地的敬老院里,时常有年轻人围着他听抗战故事,102岁的他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是“活着的历史书”。
“这么多年,父亲养活我们5个姐妹吃了很多苦。”陪父亲回川的三女儿周红芳告诉记者,父亲没读过书,当年是靠种地和给人做工,养活了整个家。“十多年前,我妈张红英(音)去世,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精神都不好。”周红芳说,在安徽,郑天付时常会念叨,人老了想回四川家乡看看。
“就算死,也要死在回家的路上。”
77年漫漫回乡路
敬礼,“我回来了!”
7月1日下午4点55分,一辆小型中巴车奔驰在广南高速上,郑天付望着车窗外后退的景色,1200多公里的距离即将走完,他也在努力将77年前南充的样貌,同眼前的景色重合。
下午5点5分,车子缓缓停靠在南充北出口。郑天付扶着车门,细细打量了这处令他魂牵梦绕了77年的故乡。围着这里走了几圈后,他向着老家的方向,努力挺直腰杆,敬下军礼。
“我回来了!”一声埋在心中70多年的吼声,郑天付抹着眼睛,在回到家乡的这一刻喊了出来。
“老人心里一直有个结”
“能够找到老家健在的亲人,全靠两个人帮助。”周红芳说,一个是安徽的志愿者郑东亮,另一个则是南充辉景派出所的副所长陈劲松。
2009年,安徽关爱老兵志愿者郑东亮在阜南县地城镇敬老院中,见到了一位“有趣”的老人。在与老人的聊天中,郑东亮得知老人年轻时当过兵,参加过抗日战争,因为种种原因,才在安徽安家,已经70多年没有回过老家。
“郑老给我讲了抗战的一些事,还让我看了他当年负的伤。”郑东亮说,一处是老人的右耳后,有个被子弹打伤的弹痕,另外一处则是被炮弹碎片炸伤的右脚,留下了一条伤疤。
随着多次的交谈,郑东亮发现,老人心里一直有个结,“他会习惯性地说,要是能回老家看看,就算死也可以闭眼了。”每次说到这里,郑天付都会把头深深埋下,不停地抹眼泪。
“你老家是哪儿的?”郑东亮问。“顺庆大堰沟。”郑天付拉着他的手,一遍遍重复这五个字。
“后来,我上网搜索到了老人口中的地方,给当地派出所打去求助电话。”没过多久,辉景乡派出所副所长陈劲松将一张疑似老人弟弟的照片,送到老人手中,并采取DNA,对两人进行比对。
“不用鉴定,她就是我妹妹”
郑天付的手中紧紧攥着张照片,那是四川老家送过来,疑似他弟弟的照片。照片里的老人叫曾仲伦,“感觉跟郑天付很像。”陈劲松说。
然而,陈劲松连夜将DNA送省公安厅比对后,却发现两人并不是亲兄弟。消息还未传到郑天付耳里,另一条信息却让陈劲松感到惊喜。照片中的男子曾仲伦也感到很失望,但是他的妻子却突然说,“不对,这是我哥啊!”
“通过走访核对,曾仲伦的妻子,86岁的郑玉芳也有一个哥哥出川抗战,并且她父母的名字也与郑天付一致。”陈劲松核对后,赶紧将消息告诉安徽的志愿者。
周红芳说,得知消息后,父亲和他妹妹通了电话,由于两位老人年龄较大,又加上郑天付的话语已带有安徽口音,妹妹郑玉芳听不懂,大多时候是各说各的,甚至要找家人做翻译,但是每次打电话,郑天付都特别激动。“不用鉴定,她就是我妹妹”。
志愿者搭桥,他终圆回家梦
安徽当地志愿者、媒体,就与四川关爱老兵志愿者进行了联系,并通过募捐,筹得了郑天付老人的返乡资金。
但1200余公里的回乡路,对于这名百岁老兵来说,仍是不亚于当年出川抗战的考验。当志愿者告诉老人对旅途的担忧时,郑天付很决然,“就算死,我也要死在回家的路上。”
由于天色已晚,加之一路上太兴奋,7月1日傍晚,颠簸一天的郑天付早早地在酒店入住,休息。
今天(7月2日),便将和南充的家人团聚,还将回到出生的辉景乡大堰沟村去看看。
郑天付拉着记者的手说:“不知道蜿蜒的家乡小路还在不在,豌豆面还是不是以前那个味道。”
华西都市报实习记者杨力摄影吴小川南充摄影报道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