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0年跟随部队来到绵阳,到后来退休留在绵阳,今年80岁的老兵汪自维已经在这里生活了45年,见证了绵阳城市的发展变迁。回想绵阳撤地设市30年的变化,这位老兵感慨颇多,“城市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幸福。”
红砖大院变身高楼大厦
1970年,汪自维跟随部队来到绵阳,当时的师部大院就在剑南路附近。
“当年我们的师部大院,还是只有两层楼的红砖房。我们的宿舍也都是一排老式平房。”汪自维拿出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指着上面的一排红砖房告诉记者,照片中,低矮的红砖房便是当年师部的办公楼,而所谓的大院也只不过是一块水泥地,而周围也还都是田地,这里连绵阳城区都算不上。
“低矮红砖房是那个时代绵阳最常见的建筑,包括现在的新益大厦位置,以前都是一片田坝,完全想不到有一天会修成这么高的大楼。”回忆起几十年前老绵阳城的模样,对比今天繁华的城市街道,汪自维老先生感慨万千:昔日的剑南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的红砖瓦房已变成了高楼,田地上修起了医院和大厦,不仅高楼林立,而且还成了城中心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在绵阳生活了45年,汪自维老先生深刻体会到了一座城市是怎样从贫瘠之地变身现代都市。原来的师部大院早已变成了高楼大厦,餐馆、美食城、银行、幼儿园,一应俱全;临园干道的菜地早已不复存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流如织;人民公园也旧貌换新颜,小桥流水绿荫假山,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而汪自维居住的位于荷花东街的干休所,也是绿荫环绕、虫鸣鸟叫,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每天清晨一大早,他就和老朋友们来到塑胶球场里锻炼身体。过上了好日子,老人不禁感叹:“现在的绵阳越来越美,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幸福。我还真赶上了好时候。”
城市基础设施大变化
作为驻绵部队,汪自维所在部队不仅守卫着一方安全,还承担着帮助当地抗洪抢险的责任,见证了绵阳城市排涝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我们那个时候,绵阳地下排洪设施很不完善,只要上游水库涨水,下游肯定会被淹。”汪自维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绵阳城市发展水平还很低,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尽管也修建有排洪管道,但却不能满足暴雨时的排洪需求,韩家脊、金柱园、岭南大厦,只要下大雨,这些地方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
“每遇汛期大雨,我们就在值班室随时候命,几乎很少‘落空’。”汪自维说,遇到暴雨频繁的年份,绵阳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有时城区也很难幸免,这时也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几十年过去了,绵阳城市越来越好,城市排水管网也在逐渐改善。从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到城市排水体系建设,从董家沟暗渠改造到购置大排量排水抢险车,绵阳把城区排涝作为重大民生项目,高度重视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地下雨污分流管网,梳理清楚城市地下管网现状,防汛排涝改造工程分阶段有条不紊进行,曾经的老大难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治理。
(赵利宾 魏珊珊)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