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学子打造“机器人方阵”
水池中,一条“小鱼”游来游去。不远处漂浮着几个圆笼,下面坠有重量不等的沙袋,笼子里面的“被困者”正在等待救援。“展开营救!”随着操纵者的遥控指挥,“小鱼”立即“摆尾”向一个圆笼游去,凭借自身动力与水的浮力,瞬间将圆笼“掀翻”,使“被困者”得以获救……
7月上旬,在解放军理工大学,胡哲等几名学员向记者展示了“全局视觉水中救援机器人”的应用。凭借不俗实力,这项由学员们自主研制的军队科技成果,一举斩获2014年中国机器人大赛“特等奖”。这项技术有望在年内列装,在水下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大显身手。
这也是解放军理工大学蓬勃开展机器人科技创新活动的缩影。在这里,一群来自通信、机械、气象等不同专业的学子,将科技创新活动与提升军队战斗力相结合,自主研发出的多款军用机器人成果丰硕、亮点频闪,成为军用机器人研发领域的一支劲旅。
战场需求是开展科研创新的第一“风向标”。未来战争中,城市作战成为重要的作战形式之一,如何在地形复杂的城市建筑间准确地判明作战环境,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因素。
对此,学员郭少雄研制出一款类似“月球车”的“自平衡侦察车”。这款微型机器人本领极高,仅依靠两只轮子便可在恶劣环境中取得平衡,并利用体积小、机动快等优势展开侦察,为未来战场提供科研数据。
当今世界,机器人研发领域正朝着智能化发展,作为一种新型作战力量,机器人在军事领域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自动排爆机器人”可利用多支机械手,展开较为复杂、精准的仿人动作,安全高效地进行排爆;由学员设计研制的“无人化作战平台机器人”,同时具备机动、侦察、射击多重功能;精通十八般武艺的“特种兵机器人”,能演示各种复杂的战术动作……近年来,该校在国际性、全国性各种机器人研制设计竞赛中获得200多个奖项,为实现强军梦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张 鲁 本报记者 朱 达)
“机器战友”成实战好搭档
攀爬壕沟如履平地、极速漂移灵活自如……6月初,一款小型“多用途无人地面平台”在装甲兵工程学院揭开神秘“面纱”,标志着又一款国产机器人悄然走上演兵场。
这款无人平台,外观看似是一辆微型平板车:六轮底盘之上,搭载一座长方体“集装箱”。不同的是,轮胎的表面凹凸不平,更像一个个橡胶齿轮。这一独特设计使得它具备上下楼梯、翻越障碍物等特殊“技能”。
学院控制工程系教授张豫南介绍:“该平台不仅能够在人员无法到达的狭小空间,或有毒、有爆炸物等的危险环境中出色完成作战任务,还具有传感器融合和远程通信功能。以该平台为基型生产的‘广播机器人’,已在我军一些部队推广和应用。”
“机器人在军事领域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总装某工程兵研究所研究员刘自力介绍说,军用机器人能够克服人类生理极限,将有效减少战场有生力量伤亡。刘自力带领团队历时8年研制的“新型排爆机器人”,在地雷爆破、实弹演习、反恐防暴等多种场合“大显身手”,被官兵誉为“生命守护神”。
在总装某基地技术勤务站,“弹药销毁机器人”操作手桂明多对他的“机器战友”赞不绝口。桂明多所在单位长期承担基地武器试验中的未爆弹丸销毁任务,这项工作极其危险,过去一直采用人工爆破的作业方式。有了“机器战友”帮忙,部队任务完成率得到提升。
如今,更多机器人走上了演兵场,成为有生力量。“防化侦察机器人”进入高毒、高危作业区,进行核辐射和生物污染的侦察;“探雷机器人”和“排雷机器人”组成一对好搭档,随维和工兵走出国门,行走雷区游刃有余;“蛇形侦查机器人”悄无声息靠近歹徒,将现场图像传回千米之外,引导精确打击,让歹徒猝不及防……
随着国防科技的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高智能、多功能、高效能“机器战友”走上演兵场,为部队战斗力提升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王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