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军嫂风采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大义军嫂王金燕:选择军人,我无怨无悔

2015-07-24 16:06:35来源:济南时报(济南)
她叫王金燕,今年29周岁,是一位13个月大宝宝的母亲,也是一位善良朴实的军嫂。

\

徐凤灵、王金燕、糖果、孟昭琴从左往右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崔丹 摄

\  

王金燕和张杨广的结婚照

本报记者 崔丹 社区新闻官 孟昭琴

她叫王金燕,今年29周岁,是一位13个月大宝宝的母亲,也是一位善良朴实的军嫂。三年前,她嫁给了一名军人,这名军人名叫张杨广,是去年底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的一员。她的丈夫,只与孩子见过两面,便义无反顾踏上维和征程。结婚三年,她无怨无悔地关心支持丈夫的军旅工作,照顾老人和孩子,把家里收拾得干净利索……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好军嫂的精神。“嫁给军人,你后悔吗?”记者问。“认准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王金燕的回答异常坚定。

维和军嫂:有苦总往肚子里咽

20日晚7点,记者和社区新闻官孟昭琴来到王金燕位于G区的家,房子不大,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家人刚吃过晚饭,婆婆徐凤灵在走廊里带孩子,王金燕在厨房收拾。

“让你们工作到这么晚,真不好意思。”王金燕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笑着说,大大的眼睛弯成了一道月牙,让人倍感亲切。

王金燕和丈夫张杨广都是1986年生人,俩人分别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张杨广是山大的国防生。2010年,俩人相识于两校的联谊会,美丽大方的王金燕和帅气正直的张杨广坠入了爱河。当时王金燕读研二,张杨广读研一。2012年两人结婚,新婚燕尔还没过,2013年张杨广毕业被分配到位于莱阳的济南军区某部,俩人便开始了聚少离多的生活。

刚结婚的时候,王金燕对军嫂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只是觉得军嫂很光荣。俩人异地的日子里,才使她真正地体验到,军嫂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嫁给军人时间久了,军人意识也渐渐渗透到了她的血液中,军令如山,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支持爱人的工作、服从部队的需要也已成为王金燕的一种本能。一路走来,多少艰辛,多少辛酸,多少苦楚,都深深埋藏在她的心里。

“我以前是个不怎么操心的人,老公在济南时,家里的大小事基本都是他管,他去部队以后,家里像是没了主心骨,我开始慢慢让自己变得坚强。”2013年下半年,王金燕怀孕了,孕吐得特别厉害,每天胃里像翻江倒海一样,最严重的时候还吐过血。丈夫不在身边,怀孕中前期,王金燕每次都是自己拖着虚弱的身体去产检。“那段时间我特别敏感,在医院看到别的孕妇都是丈夫陪着,就我一个人,每次看到都流眼泪。”王金燕回忆说。

聚少离多:13个月娃只见过父亲两面

2014年6月,儿子糖果出生。张杨广仅在济南待了十几天,便回到部队。2014年底,张杨广踏上赴南苏丹维和征程前,回济南与家人短暂相聚几天,孩子当时5个月,这是父子俩第二次相见。之后 张 杨 广 便 远 赴 南 苏 丹 。有了孩子以后,王金燕每天过起了“家——公司”两点一线的生活,心思全扑在了孩子和工作上。虽然每天都很累,但日子也过得很充实。“以前他不在家,日子太难熬了,现在有了孩子,日子也过得快了一些。”王金燕坦言。

糖果7个月时,发出的第一个单词是“爸爸”,而那个时候,张杨广却没能陪在孩子身边,与家人分享这一幸福的时刻。

由于孕期反应大,王金燕自怀孕起,公婆从菏泽老家来到济南照顾她。休完产假后,王金燕回到了工作岗位,王金燕的公公也在济南找了一份工作贴补家用,白天照顾孩子的重任便落在了婆婆徐凤灵一个人身上。

“媳妇很不容易,我累点不要紧,希望能帮她分担一些。”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天比一天调皮,活动量也很大,在家里根本待不住,每天都把徐凤灵累得够呛。

王金燕对公婆的付出充满了感激:“多亏了爸妈,我怀孕后就从老家过来照顾我,现在又帮我带孩子。”王金燕言语中充满了对公婆的感激。

虽然公婆作伴,但丈夫不在身边,面对困难挫折时,王金燕也曾手足无措,但最终她还是咬牙跨过了一道道坎。“有一次孩子生病了,我和爸妈一起送孩子去医院,爸妈对济南不是很熟悉,大家都忙得手忙脚乱,那一刻多想孩子的爸爸在身边。”王金燕眼睛泛起了泪水,过了几秒,她的眼睛再次笑成了一道月牙:“不说这个了,说些开心的。”

大爱无垠:“认准了他,我从不后悔”

“老公出国后第一次视频通上话,他向我行一军礼,我就泪奔了……他语重心长地问我‘有困难吗?’我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任何困难!’为老公加油,为自己加油!”“走过春夏秋冬,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又近了一步。儿子一天天长大,爸爸的思念一天天加重。今天收到他为我们精心选购的礼物,由于通讯不便,货到付款,我们依然很开心很满足。”“十天来孩子发烧腹泻,今天终于有了质的好转,我的心情也从地狱升到了天堂。”王金燕的朋友圈里,记录着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里,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她的文字里,能看出这个年轻妈妈的坚强大义。

王金燕说,自己的心愿就是希望丈夫平平安安、早点回来,一家人能在一起。每次俩人通话,问起老公什么时候回来,虽然张杨广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他总是给王金燕一句很乐观的答案:“咱俩相聚的日子又近了一天。”

维和征程不一定每天都遇到枪林弹雨,但危险无处不在,联合国派维和部队的国家往往都是一些暴政国家,军阀众多,互相之间你争我斗,甚至连维和部队都会被攻击。在每周一次的电话通话中,张杨广都是给家人报平安,很少提到自己吃的苦。王金燕介绍,张杨广在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外事组做翻译工作,从事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流的工作。南苏丹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疟疾、黄热病、霍乱、脑炎等传染病肆意传播,张杨广和战友们要随时查体以确保身体健康。南苏丹蔬菜匮乏,很少能吃到蔬菜,有一段时间,张杨广和战友吃到的唯一“蔬菜”是地瓜叶。

谈起未来,王金燕说,过几年,等孩子大了,要是丈夫不能转业回济南,自己就辞职去莱阳,毕竟孩子的成长不能没有父亲的陪伴。

“他虽缺乏父亲的怀抱,却拥有父亲满满的爱;她虽缺乏丈夫的陪伴,却能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快乐。选择了,就没有愿意不愿意,只有向远处看齐。两年了,真心不易。纵隔千山万水,爱香如故。致敬自己和远方的你!”王金燕在朋友圈上说。这位大义、善良、爱笑的年轻妈妈,值得拥有幸福、美好的未来,祝福她。征集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上周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走近那些曾经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老人,听他们讲述那些峥嵘岁月,回忆真实的历史,警醒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如果你是亲历过战场的老兵,或是你的亲朋曾在战场上厮杀,还是你有关于战争故事的回忆,都欢迎您拨打热线电话87169985联系我们,将您的故事讲给大家。让我们在一个个茶余饭后的家庭故事中,追忆那战火纷飞年代抗战将士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在一代一代的接力讲述中,将中华民族的“红色记忆”薪火相传;让我们在回望那段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烽火岁月时,将伟大的民族精神继续升华。(记者崔丹)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