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李萍利用来部队探亲的间隙,跟随官兵上街义诊。
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军嫂叶李萍与丈夫的爱恋在一次次等待中度过。
丈夫叶洋萍远在彩云之南的第14集团军某团服役,叶李萍则在老家浙江松阳县人民医院上班,俩人相隔千里,聚少离多。
你不觉得等待很辛苦吗?从恋爱开始,叶李萍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被追问。面对同事、朋友不理解的眼神,她总是微笑着回答:其实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关注汶川地震 拉近了两颗年轻的心
10年前的那个冬天,外地求学的叶李萍放假回到老家浙江松阳。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得知同班同学叶洋萍,穿上了军装,走进了云南军营。那一刻起,从小崇拜军人、向往军营的她,就对这个昔日的同窗多了一份关注。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批批军人向灾区开进,在余震威胁中,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技,抢救着一个个生命。那一抹抹绿色的身影,深深地划入少女的心悸,让还在读大学的叶李萍思绪万千。本想前往灾区但未能如愿的她,与叶洋萍取得了联系,得知他正在灾区抗震救灾,她激动不已。
等待总是在不经意间开始。叶李萍每天都在焦躁不安中,等待灾区的那个回音,了解灾区近况,看他是否平安。百余天的救灾日子里,一有空闲,叶李萍就从电视、报纸等刊登的新闻中关注他在灾区的生活,在耳濡目染中读懂了一名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日子久了,他们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多,两颗年轻的心也渐渐地走到了一起。
“选择了军人,就等于选择了等待”
2010年底,已服役5个年头的叶洋萍,面临艰难的抉择:一边是美丽的爱情,一边是个人的事业。走,可以早点陪在她身边;留,继续穿着军装,为祖国奉献青春。一连几天,他都在苦闷中度过。
“为了你,我愿意等待。”叶李萍主动打电话,让他安心服役。殊不知,这一等,不只是3年。2013年底,叶洋萍被选为上士,让这“等待”变得更加漫长起来。
“选择了军人,就等于选择了等待,选择了付出。”婚后,因丈夫常年身在军营,工作繁忙,根本无法照顾到家里,生活的重担就压在了叶李萍身上。叶李萍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双方父母。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的她,每周要上2个白班、3个夜班,工作强度特别大,休息时还要照顾体弱多病的3位老人,再苦再累,她也没向丈夫抱怨一声。
很多时候,对于她来说,花前月下的手牵手、疲惫不堪时依偎的肩膀,只是一种幸福的奢望。叶李萍深深的明白,自己柔弱的双肩只有挑起家里的大小事,才能让远方的他放心。
期待丈夫完成维和任务,平安归来
去年7月,父亲突然晕倒在地。一向好强的叶李萍,并没有把老人的病情告诉正在野外驻训的丈夫,自己悄悄请了假,带着老人到杭州,做了心脏射频消融术。术后,老人需要精心的护理,叶李萍每天忙前忙后,端水倒尿,瘦了整整好几斤。这期间吃的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等待,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痛苦的是,原本美丽的期待也有破灭的时候。5月19日,这天本是她的生日。与丈夫相识那么多年,在一起的时间却不足1年,因为各种原因,自己的生日,丈夫从未陪伴过。年初就计划着5月份休假、回家陪妻子过生日的丈夫,又一次失言了。那一天,他踏上飞赴黎巴嫩的联合国包机,跟随第14批赴黎维和部队执行任务。
失约的生日,并未影响叶李萍的情绪,相反让她更加充满了期待。丈夫出征黎巴嫩维和后,她的心又似乎回到了那段抗震救灾的日子。每天都在等着打个电话,发条短信,互报一声安好。看到有关赴黎维和的新闻,她总会目不转睛盯着屏幕,搜索丈夫的身影,看到有他的镜头,都会截图给双方老人看。
坐在窗前,遥望远方,叶李萍满怀期待地说:现在就是等着他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平平安安回来……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