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徐俊张强朱绍林
“我知道,边疆很艰苦,可是你在哪,我就在哪,你既然如此热爱你的部队,喜欢你的工作,我准备辞掉棉花厂的工作,带着爸爸、妈妈和女儿去找你,火车票也已经买好,以后再也不用每周都写信了。”
—摘自万永巧给陈思胜的信
“有很多人劝我改行,说是干技术又脏又累,还没前途。也有地方老板觉得我修理技术不错,只要我肯脱下军装,便高薪聘请。但我想,人要有感恩之心,部队把我从一名战士培养成一名干部,我应该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摘自陈思胜给万永巧的信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歌手赵咏华一首《最烂漫的事》,红遍了大江南北。怀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棉花厂职工万永巧经人介绍,与探家期间的新疆军区某汽车团修理所士官陈思胜相识。
万永巧没有想到,起初,等待她的不是一幕幕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听听音乐聊聊愿望的场景,而是一封封历经千山万水、日夜望眼欲穿的“情书”。
“1997年3月12日,那天刚好是植树节。”谈起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憨厚内敛的陈思胜至今记忆犹新。“她工作的地方离我家将近20公里,我一早换上军装,骑着单车风尘仆仆赶了过去。结果闹了一个大笑话,聊了半天,才发现我们是初中同学。”
之后的十几天,陈思胜每天都按时在厂门口候着。见了面,又不说话,只是傻呵呵地跟着。万永巧碍于老同学情面,不好拒绝。慢慢地,也认准了心眼实在的陈思胜。
假期很快到了,陈思胜不得不返回部队。那时,连队就一台电话,双方只能万里鸿雁传情。“最近训练累不累?那边天气冷不冷?……”万永巧的信里,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爱人的关心和对部队的好奇。
年底,万永巧终于鼓起勇气,独自踏上了西去的旅程,火车、汽车、毛驴车的接力颠簸,终于在喀喇昆仑山脚下的戈壁滩上见到了日思夜想的陈思胜。
在部队的那段时间,望着陈思胜忙碌的身影和漫天飞舞的黄沙,万永巧反倒更加坚定:一个在如此艰苦环境中能扎下根来的人,完全值得托付。
1998年建军节,两人在亲友的见证下,迈入了婚姻的殿堂。万永巧没有看错,3年后,已经上士军衔的陈思胜因工作突出被保送入学,成了一名专业技术干部。
“我知道,边疆很艰苦。可是你在哪,我就在哪……”2004年12月,寄完第126封信,也是给丈夫的最后一封信,万永巧不顾周围人的反对,辞掉棉花厂的工作,带着公公、婆婆和刚满一岁的女儿再次来到喀喇昆仑山脚下,开始了11年的随军生活。
团里给他们分了一套房子,但陈思胜“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常态,让万永巧不得不扮演“女汉子”的角色。
陈思胜父母身体都不太好,2006年春节刚过,老头子突然病倒,住进了医院。恰逢团里列装了一批新装备,陈思胜正带领技术人员连夜攻关。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万永巧跑上跑下,挂号、交费,给老人洗脸、擦身、洗脚、喂药、喂饭……不停往返于医院和家,既要照顾好婆婆,又要给孩子做饭,还要料理家务。一个月后,陈思胜圆满完成任务。这时,老人已经出院。
付出总有回报。这一年,陈思胜被推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万永巧被团里评为十佳军嫂。
劳动模范有了模范军嫂,自然成了荣誉专业户。近年来,陈思胜革新设计了20余项修理机工具,多项发明获国家专利,多次在上级的创破纪录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个人先后被表彰为兰州军区“学习成才标兵”、新疆军区“科技练兵先进个人”、南疆军区“昆仑卫士”,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
采访结束,已是技术九级工程师的陈思胜向笔者“晒”了一张全家福,幸福之情洋溢在脸上。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