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西藏3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雷达阵地戍边17载,驻藏空军雷达某旅总工程师孔维同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边关,他身上特有的军人气质像磁石般吸引着妻子倾心相随——一位博士军嫂眼中的“完美爱人”
引 子
“他守过的阵地,我都上去过”
明媚夏日,云南师范大学讲师、历史学博士马俊林坐在记者面前,谈到丈夫孔维同戍守过的一座座雪山阵地时,她一脸自豪地说:“他守过的阵地,我都上去过。”
“嫁给维同这样的边关军人,吃苦受累自不言说,但我心甘情愿!”马俊林微笑地说着,清秀的脸庞上溢满幸福和满足。记者了解到,孔维同是驻藏空军雷达某旅总工程师,曾在西藏3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雷达阵地戍边17载,是名副其实的“老高原”。
一边是边关寂冷星空,一边是都市闪烁霓虹;一边是雪山雷达兵,一边是都市新女性。夫妻长年分居两地,孔维同靠什么让马俊林甘愿为他默默牺牲?
“丈夫身上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是吸引我的强大磁场!他那种特有的军人气质,将我完全‘征服’。”马俊林坦言,孔维同是自己心中的“完美爱人”,和他在一起感到特安全、特踏实。
孔维同(右二)给新一代甘巴拉人谈使命和责任。 郭超英 摄
最欣赏丈夫身上那股自信的“霸气”
孔维同与马俊林相识于1996年春。那时,孔维同是空军雷达学院学员,而马俊林是武汉大学的学生,两人偶遇在一次青年大学生的聚会上。
“5年兵龄、入学前曾在海拔5134米的雪山雷达站戍边。”“当兵的人就是要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大学毕业后我准备再上雪山”……今天,当马俊林回忆那次聚会的场景时,仍清晰地记得孔维同那坚定的表情,以及两段艰险经历——
一年初冬,一场大雪将上阵地的路覆盖,积雪齐腰深。为了按时换班,孔维同和战友们在险峻的山路上铲雪开道,大家把被褥、皮大衣塞到车轮下缓缓前行,每走一步几乎都得冒生命危险;一年春节,阵地上的雷达天线发生故障,孔维同与战友们顶着利刃般的风雪,把300多斤重的器材用背包绳绑住,靠人力一步一步拖上耸入云天的冰峰。
“勇敢,从来没有顾虑。坦诚,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从小向往军营、仰慕军人的马俊林发现,这名帅气的军人如同高原的阳光,没有杂质、干净纯粹,而孔维同对这个秀气内敛、不事张扬的女孩也是一见倾心。相识一年后,孔维同在临毕业分配之际,向马俊林寄出了一封求爱信。
这封信不长,只有两页,但爱的表达坦率直接。“也许我在公园会走失方向,但人生路上绝对不会。”谈及那封信的内容,马俊林告诉记者,她最欣赏丈夫身上那股自信的“霸气”。
1997年7月,孔维同被分配到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当排长,如愿戍守在世界最高的人控雷达站,而马俊林则在武汉攻读硕士研究生。边路迢遥,两人的联系全靠鸿雁传书。
在缺氧、孤独的苦寒之地,孔维同和战友们警惕地巡视着雪域长空,也践行着军营男子汉爱的诺言:每月给恋人写两封信。有段日子,不少人劝马俊林“别头脑发热,要考虑考虑今后的现实困难”。犹豫间,她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回信,但孔维同始终坚持“每月两封信”雷打不动。一封封带着高原军人滚烫爱意的书信,让马俊林一次次被深深打动,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3年后硕士毕业,马俊林毅然放弃留在大都市的机会,只身一人来到孔维同的家乡云南,静静等待远方的他。
2000年底,孔维同与马俊林约定成婚。那段时间,西藏连降大雪,道路阻塞、飞机停飞。为了按时赶回家成婚,孔维同更换各种交通工具,冒险穿越冰雪区、塌方路段,经历8天8夜的颠簸,终于从风雪高原准时来到爱人面前。此时的他,胡子拉碴、满脸疲惫。见此情景,马俊林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一个爱祖国、爱战友的人,又怎能不爱家人
2002年春节前夕,马俊林怀孕7个多月,而孔维同正守护在海拔5030米的某雷达阵地,两人分别已有3个多月。不巧的是,此时恰逢大雪封山,山上不通电话,信也寄不到。
当年腊月二十八,在马俊林的记忆中是温暖的。当天中午,她“意外”地接到丈夫孔维同打来的电话,然而信号时断时续,她只听到丈夫“喂、喂”地呼喊着,以及呼啸的风声,直到电话完全断线。
虽然没有一句完整的对话,但说起13年前那一声声急切的呼唤,马俊林的眼圈红了。因为后来她才得知,丈夫为了打那个电话冒了很大风险。当时,阵地上只有下山处的岔路口有手机信号,而那儿是一个能把人卷走的大风口。在呼啸的寒风中,孔维同拨了足足半小时电话,才联系上妻子。
这次艰难的通话,让马俊林更加体谅高原雷达兵的艰辛。孔维同在这个雷达站任指导员4年,带领全连官兵连续3年夺得“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个人被成空评为“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而在这4年中,马俊林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4次登上雷达阵地看望丈夫,鼓励孔维同戍边卫国。
2006年4月,孔维同任甘巴拉中心雷达站副站长。一次,战士张海光患上重感冒,吃过早饭后就躺下休息,没多久同宿舍战友发现他已神志不清,脉搏每分钟降到仅有40余次。
“如果小张在山上有个三长两短,作为干部、兄长,怎么向他父母交代!”焦急万分的孔维同一边和山下联系,一边指挥大家进行急救,可该想的办法都想了,仍然无济于事。天色渐渐变暗,而张海光的身体也渐渐变凉,孔维同一直没有放弃,他坐在小张的身旁大声呼唤着他的名字,泪水顺着脸庞不住地滑落,直到团队的车载着军医连夜把小张接走。
虽然小张最后转危为安,但每每谈起此事,孔维同就自责不已,怪自己还不够尽心。马俊林深知丈夫内心的感受,正如孔维同常说的一句话:不爱护战友的军人,怎么会爱祖国呢!
马俊林也更加明白,一个爱祖国、爱战友的人,又怎能不爱家人!
我们就像天空中的双子星,既相互吸引,又独立旋转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是高原军人的共同特点,孔维同也不例外——
2006年3月,孔维同在阵地上值班时患上感冒。高原上,小感冒可不是小问题,可由于任务需要走不开,他一声不吭、咬牙坚持。后来,因高烧不退被连夜送院治疗,经检查患上了高原肺水肿。病还没痊愈,正在调整点休养的他,得知雷达站承担大项任务人手不够时,又坚强地出现在雪山阵地。
2011年春节,妻子马俊林带着不满9岁的儿子孔垂昱进藏陪孔维同过年。万家团圆之际,因战备值班任务需要,临时通知孔维同上阵地,他毫无怨言告别妻儿,打起背包就上了雪山。
丈夫孔维同身上强烈的敬业精神,时刻激励和感染着妻子马俊林,成为她前行的动力和标尺。
儿子1岁多的时候,马俊林决定报考母校武汉大学的博士生。那段日子,她每天把孩子哄睡后,便开始挑灯夜战、复习备考。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为了不让孔维同操心,她把儿子接到武汉租住,一边带孩子一边求学。博士毕业后,马俊林入职云南师范大学,既当本科班班主任,又有带硕士生的任务,可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多苦多累,马俊林说只要与丈夫比一比,自己都觉得“那都不是事”。
2008年初冬,孔维同出任甘巴拉雷达站第22任站长,他面临的首场考验便是尽快让刚落户的全军首部远程异地控制雷达形成战斗力。而就在那年底,孔维同的父亲生病住院,初步诊断为胃癌。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马俊林一边忙工作,一边带老人四处求医问药。当公公最终确诊不是胃癌时,她才躲到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我们就像天空中的双子星,既相互吸引、永不分离,又互有目标、独立旋转。”在描述两人之间的关系时,马俊林形象地比喻。
18年风雨同行,孔维同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0年荣获空军“优秀基层主官标兵”,而马俊林也在自己的岗位书写着新时代军嫂的荣光:攻读完博士学位,被云南师范大学评为优秀班主任。
有担当的人最有魅力
听完博士军嫂马俊林的深情诉说,相信大家都会由衷赞叹孔维同:这个高原军人真有魅力!
孔维同的魅力从哪来?正如马俊林所言:“丈夫身上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是吸引我的强大磁场!”孔维同爱祖国、爱战友,把青春年华和一腔热血献给冰雪高原,充分展现了一名边关军人的可贵品质。也正是他身上这种特有的军人气质,始终温暖和感染着妻子,让她心甘情愿地倾心相随。因为孔维同让妻子明白,自己值得托付终身。
与平常人相比,边关军人家庭要承受更多的别离之苦。如何经营和维系好夫妻感情,是戍边人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也常常让一些年轻的军人不够自信。“老高原”孔维同的故事,无疑能够给大家启迪和信心:有担当的人最有魅力。(张科进 胡晓宇)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