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铭记东纵历史,赓续东纵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强军血脉

2025-08-26 10:33:04来源:中国网
当年东江纵队以渔民身份作掩护,在黄茅海、广海湾等水域伏击日军舰艇的英雄壮举,就发生在我们驻地……近日,武警江门支队某中队开展主题教...

“当年东江纵队以渔民身份作掩护,在黄茅海、广海湾等水域伏击日军舰艇的英雄壮举,就发生在我们驻地……”近日,武警江门支队某中队开展主题教育,指导员金林岭指着革命英雄纪念碑上的战斗记载,为官兵讲述那段烽火岁月。

作为驻守在东江纵队重要活动区域的队伍,江门支队坚持深挖驻地红色资源,让“铭记东纵历史、赓续东纵精神”活动始终扎根侨乡大地。

把课堂设在战斗过的地方

“大家看这块弹痕累累的青砖,1944年东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就是在这里打响了江门近郊抗日第一枪。”在江海区礼乐街道“抗战树”纪念广场,支队党史宣讲员张晴的讲解让列兵们驻足良久。广场旁的古榕树下,村民李伯珍藏的《东江纵队在五邑》老照片,记录着当年游击队与华侨乡亲鱼水情深的故事。

  

支队梳理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开平碉楼秘密交通站”等12处红色地标。各中队定期组织官兵到就近的遗址开展“三个一”活动:听一场地方党史专家讲战斗故事、向烈士纪念碑献一次花篮、重温一次入伍誓词。

在台山都斛镇,官兵们沿着当年东江纵队转移伤员的路线徒步行军,在泥泞山道上体验先辈们的艰辛,感悟“隐蔽精干、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精髓。

  

这些散落于侨乡大地的红色印记,不仅是东江纵队在江门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更成为支队官兵触摸初心的“活教材”。从青砖弹痕里读懂使命担当,在徒步行军中体悟革命意志,江门支队以史为镜、以史砺兵,让每一处遗址都成为铸魂育人的课堂,让“东纵精神”在沉浸式学习中融入血脉,化作官兵忠诚履职的精神密码。

用激昂旋律奏响强军战歌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激昂的《东江纵队之歌》旋律,如今在江门支队营区反复回荡。作为武警广东总队队歌,这首诞生于烽火年代的歌曲,成为支队官兵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支队每逢重大任务出征仪式、新兵授衔等重要时刻,都会组织全体官兵集中学唱《东江纵队之歌》。在激昂的歌声中,官兵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东江纵队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身影,使命感与荣誉感油然而生。“唱着这首歌,就感觉自己与先辈们的精神紧紧相连,浑身充满力量,再难的任务都敢冲敢上。”即将奔赴比武赛场的中士李明远说道。

  

不仅如此,支队还开展“唱响东纵歌,传承东纵魂”主题歌咏比赛,各中队以合唱、领唱、配乐演唱等多种形式,演绎这首经典战歌。为让歌曲更贴近官兵生活,一些中队结合日常训练、执勤场景,积极开展音乐党课,既传承了原曲的磅礴气势,又赋予其新时代内涵。

  

军营开放日上,官兵们带领来访的小朋友一同唱响《东江纵队之歌》。孩子们稚嫩却充满力量的歌声,与官兵们的豪迈嗓音交织在一起,让红色旋律在侨乡校园、社区中不断回响,播撒下一颗颗红色种子。

让传承体现在岗位实践中

每逢节假日,支队官兵都会走进社区服务群众。在蓬江区环市街道,官兵们为独居老人检修家电时,总会讲起东江纵队战士为乡亲挑水劈柴的故事;在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他们用手语演绎《东江纵队之歌》,让残疾儿童感受革命精神。“就像当年纵队守护侨乡一样,我们也要守护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副中队长郑晋雄说道。


  

今年春季,江门鹤山宅梧镇突发山火,火势借着风力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周边村庄安全。支队接到救援命令后,组织官兵紧急驰援。灭火现场,官兵们发扬东江纵队“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顶着高温炙烤,穿越浓烟烈火,开辟隔离带。多名战士手部烫伤、面部熏伤仍坚持战斗,连续奋战10小时,成功控制火势。“当时脑子里想起东江纵队革命前辈老虎山下英雄五少年的战斗事迹,先辈们能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战斗,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参与救援的下士柯志鹏说道。

  

如今,在江门支队,“学东纵史”已成为政治教育必修课,官兵把“唱东纵歌”融入日常文化生活,“做东纵传人”化作岗位建功的自觉行动。他们把从历史中汲取的力量,转化为守护粤港澳大湾区西大门的实际行动,让东江纵队精神在侨乡大地焕发新的时代光芒。(江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