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的未来在哪里?”之三:巧借“六大开放平台”东风 发挥遵义优势福祉老区
跨越发展,遵义的后发优势有哪些?
在遵义从事资本投资的陈先生十分感慨,遵义都有哪些后发优势?面对“一带一路”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遵义咋办?能否抢抓机遇并争取到先机?他十分关注。
陈先生说,在产业建设、城市化发展和融资方面等,遵义的无数名片已经形成一大片“洼地”,这里可以注入“水”,可以引来大量资金和高科技人才。但就目前遵义的城市精神现状来看,怎么才能引来更多的这些资源,助推遵义的全面发展呢?
记者也在自问?我们的市民心态、我们的城市配套、我们的招商优惠政策、我们的政府效率、我们的“梧桐树”……能否引来资金流、人流、物流……
遵义在重庆和贵阳之间,也就一两个小时的车程,而且有十个县市区也都在一个小时的车程范围内,一小时经济圈已基本形成。
遵义的酒资源,除了世界都熟知的茅台,还有董酒、珍酒、习酒……
遵义的旅游资源除了家喻户晓的遵义会议会址,还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三大土司遗址之一的海龙屯,还有娄山关,赤水丹霞,湄凤余的万亩茶海……
遵义的茶资源除了正安白茶,还有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
贵州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遵义……
央视、贵州卫视热播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版权在遵义,《二十四道拐》同时填补了我市无影视版权的历史,昭示着遵义文化产业的丰厚底蕴和发展潜力……
面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遵义凭借什么去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助推跨越式发展?又穿什么衣戴什么帽用什么形象去影响世界?
800万遵义人,该用心去思考了!该用时不我待的务实精神去行动了!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为了尽力实现遵义的跨越发展,尽心增进遵义人民的福祉,中共贵州省委常委、中共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同志代表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已经吹响了迎战“十三五”、实现遵义跨越式发展的战斗号角——
后发赶超 “六大开放平台”增进遵义人民福祉
2015年7月29日,中共贵州省委常委、中共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同志在市委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构建遵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综合保税区(筹)、遵义机场航空口岸、遵义软件园区、遵义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六大开放平台”战略构想。
2015年8月10日,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同志在贵安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重点开放平台工作推进会议上作出“打造全省‘1+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全力构建我省对外开放大格局”的工作部署,遵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综合保税区(筹)入选全省“1+7”盘子。
2015年8月12日,中共遵义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魏树旺同志在市政府第72次常务会议上就“六大开放平台”实施前景进行了前期全面工作部署。
据记者调查,我市加快构建“六大开放平台”,旨在培育壮大遵义开放型经济,是参与国际国内经济交流、合作与竞争的现实需要。事实证明:开放推动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圳原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今天能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其中的奥秘所在就是用好了开放倒逼改革、改革开放推动发展这一法宝。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一个地区若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不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势必丧失融入国际国内一体发展、加快发展的机遇,只能永远贴着贫穷落后的标签。以开放倒逼思想、体制改革,以开放促进机制、科技创新,以开放聚合资金、技术、人才要素,以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各地加快发展的共识和推动发展的战略选择。一个地区扩大开放,培育产业,发展经济,需要有载体和平台来作为落实区域开放开发战略的“主阵地”,我市现有的19个产业园区、15个经济开发区就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集聚产业发展的“阵地”,但重点不突出的矛盾客观存在,开放载体集聚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值此情况下,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六大开放平台”,完善我市扩大开放体系,构建全新的大开放格局,培育壮大开放型经济,是遵义参与国际国内经济交流、合作与竞争,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做大遵义市域经济总量,增进遵义800万人民福祉的现实需要。
同时,我市加快构建“六大开放平台”,培育壮大遵义开放型经济,是抢抓省委、省政府打造“1+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重大战略机遇的主动作为。就贵州而言,近年以“铁公机联动”为主要特点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成型,内外通达能力全面提速,对外开放条件大幅改善,经济社会也喜获全面发展,但我省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依然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两驾马车先天“短腿”削弱了加快发展的能力,长此以往可能本末倒置并无以为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新常态下,省委、省政府着眼长远,充分考虑“贫穷落后依然是我省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依旧是我省的主要任务”的省情实际和我省当前扩大对外开放条件改善的现实优势,适时作出打造“1+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重大战略部署,旨在整合和争取资金、项目、政策等资源,加快培育我省开放型经济,扩大对外贸易,补足进出口贸易不足的“短板”,用外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我市两个开放平台入选省“1+7”盘子,表明省委、省政府既对遵义发展寄予殷切希望,也对遵义提出加快发展的工作要求,辩证看待,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早作打算、主动作为、先人一步就是抢抓机遇,我们沾沾自喜、被动等待、邯郸学步就会错失机遇。机遇就在眼前,机遇稍纵即逝,遵义不能错过也不会错过,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光同志提出加快构建遵义“六大开放平台”,是站在新的历史高位上作出的正确决策,是我市抢抓省打造“1+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机遇的实际行动,我们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快不能慢,只能实干不能空谈,只能主动作为不能被动等待,否则,实现遵义跨越发展和后发赶超就将是一句空话。
更为重要的是,我市加快构建“六大开放平台”,是培育壮大遵义开放型经济,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大发展和在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有力抓手。
“十八大”以来,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以14.3%的速度增长,发展形势喜人,但截至2014年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也仅有4.6亿美元,外贸总额体量小、结构不平衡、开放平台建设滞后、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总体实力不强、拳头产品不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低等矛盾长期存在。从长远考虑,我市加快经济发展,必须走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培育壮大开放型经济之路,绝不能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自娱自乐。我市加快构建“六大开放平台”,可以发挥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对内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开放型经济的“前沿阵地”作用。“六大开放平台”建设运营得好,将各自发挥不同的效益,最终成为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等各种发展要素在我市快速集聚的“洼地”,成为各地客商到我市投资创业的“福地”,成为遵义乃至贵州内陆开放的“高地”,会在GDP、财税、就业等方面发挥巨大贡献,市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会加快形成,主引擎作用会加快体现,会为全市其他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强大的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遵义是全省第二大经济体,在资源、区位、交通和发展基础等方面在省内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浪潮中当先锋、走前列、做表率、作贡献的能力和底气较足,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省率先向现代化迈进、2018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两个率先”目标。目标已经确立,关键在抓重点、破难点、灭短板。记者认为,我市率先小康目标实现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短板在农业,率先现代化目标实现重点是产业现代化、难点是工业现代化、短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不够。就率先小康目标实现而言,我市加快构建“六大开放平台”,可推动产业大集聚、大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就近就业的机会,同时可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和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是“致富农民、抓活农业、扮靓农村”的一把“金钥匙”。就率先现代化目标实现而言,我市加快构建“六大开放平台”,可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步伐,通过引资引智引才,来大力改造我们的农业,升级我们的工业,发展我们的现代服务业,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行政管理等深度融合,打造“遵义创造”、“智能智产”、“智慧城市”等品牌,建成“智慧遵义”,使遵义在全省“五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先人一步。(樊高斌 李光伟 穆向东 黄立飞)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