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媒体在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向受众传递着各种价值观。人文精神作为新闻传媒最重要的一种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媒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同时,人文精神还影响着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对新闻的选择。我们不难看出,人文精神与新闻传媒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它是新闻传媒职业内涵的延伸,是新闻价值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只有重视人文精神,这个职业的素养和道德才能得到提升。
关键词:新闻传媒 人文精神 价值取向 职业道德
中国日报讯: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闻传媒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加入到新闻传媒这个行业。受互联
网的影响,我国传统新闻产业也发生了巨变,使得新闻从原有的为政治服务,转而面向普通民众。这种嬗变,使得传统新闻媒体突出了人文精神,更热衷于关注民生,正面报道老百姓关切的热门话题、社会焦点事件。
一、正确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人文精神”?它的内涵主要有哪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虽说随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第一,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的经验开始”;第二,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拥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所以,无论是传统新闻媒体还是网络传媒对人文精神的解读和宣扬都离不开这两层含义。换句话说,就是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了传媒是为人服务的宗旨。
人文精神的两个层面也各有其不同的含义。从促进社会公平、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一层面来看,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现代思想潮流,影响了媒介从业人员的新闻价值观以及新闻选择。人文精神的另一层面则表现在媒介经营上是以大众为主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精神也帮助推动大众传媒进入“受众本位”时代。
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介都有的“热线呼声”、“民情民意”这样的栏目,而新闻类杂志上“读者来信”也开始空前繁荣起来。新闻媒介正在把越来越多的表达权授予普通民众,让广大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有伸张正义、表达个人意愿的渠道。
二、人文精神对新闻传媒的影响和意义
1、人文精神对新闻传媒的影响。
新闻媒体在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向受众传递着各种价值观。人文精神作为新闻传媒最重要的一种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媒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非主流传媒在社会、经济趋向于转型的大潮中曾经迷失了方向,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少数富人群体上,过多地报道了他们炫富、斗富的故事,突出了社会两极分化,加大了民众仇富的情绪,导致社会传统价值观的流失和主流价值的失衡。
正因为如此,有良知的新闻传媒人才重新强调了传媒的人文精神,要求把目光放在民众的身上,写他们真实的基层生活状态,反映他们的心声,引导政府重视对民生的改善,积极消除社会负面意识形态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
同时,人文精神也影响着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对新闻的选择。从主流新闻媒体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到非主流媒体深度报道错位权力对百姓的伤害,再到告别精英回归平民的新闻视角,无不体现出了新闻传媒选择新闻标准的变化。
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媒体从业人员对新闻的选择,而且还影响着他们所从事的新闻写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媒体从业人员不再只单纯关注国家政策层面的新闻解读,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时代变化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深度影响,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素材,借用新闻创作的手法,把他们真实地再现出来,以新闻传媒人独有的同情心去感染广大民众,引导着他们与社会和谐发展、国家文明进步同行。“一个都不能少”,是这一时期新闻传媒报道的重点,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的“新新闻主义。”
2、人文精神对新闻传媒的意义。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南方某报记者参与策划并执行了“为民工讨薪”行动,一个月内为2000多名民工讨回所欠薪水300多万元。在活动中,该记者这样写道:“我不由自主地被调动起来——他们是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哭诉无门的人,他们真的需要你,而你也能立竿见影地为他们做些什么。”
2004年6月,《南方周末》以整个头版刊登了某工厂为民工提供“家庭房”的故事,并尖锐地指出,中国数千万的打工族被苛刻的雇佣条件和低下的生活水平剥夺了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权利。新闻最后写道:如何满足这些民工作为人的基本要求,保障他们享受基本家庭生活的权利,不能只靠一两个老板发善心,而更多的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
凭心而论,这两则新闻被报道出来,宛如两颗大石头被扔进平静的湖水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给社会及民众带来的冲击力非常震撼。这就是新闻传媒注重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人的尊严和生存的价值所在,也突出了新闻传媒应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人文精神和价值的新闻,才算是真正的接地气,才会被民众所接受。
正如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性,新闻传媒所提倡的人文精神也是一样的。人文精神对新闻媒介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新闻传媒从业人员难免会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他们的言论变得更加容易冲动和具有挑唆性,给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所以,新闻传媒在谋求人文精神的同时,还应注意做好维护国家整体形象不受损害。
三、新闻传媒重视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为体现出新闻传媒的人文精神,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积极转变思路,勇于改变新闻创作和节目制作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闻报道趋向于平民化。在社会重大事件上的报道可以体现平民化的视角,可以表现为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要强调与人们社会生活的联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是受众本位观念在传播内容上的直接体现,它要求传播者在题材选择方面除了注重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还要能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贴近新闻事件主角的生活,走进新闻事件主角的人生。
传媒在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中饰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把公众固定在传媒前,另一方面却具有改变社会的潜能。受众在媒体的报道轰炸之下,不仅能够获得足够的,缓解由缺乏导致的对外部世界的不安全感,而且通过对事件“身临其境”的认知获得对历史事件或社会进程的“虚拟”的参与感。传媒的报道视角对受众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见一斑。
2、新闻报道由主观到客观。新闻真实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追求真实是一项重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人对客体的认识具有选择性、相符性和能动性。首先,人的认识能力和所处的条件不同,加上受到目的、动机、愿望、理想、意志、兴趣和注意以至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的导引和激励,他只能反映客体的某些特点。在一定社会里,这些精神因素具有普遍接受性,是传媒人文精神的构成基础。也就是说,从新闻传播活动的表层来看,客观报道是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进行的认识实践。
事实是多种多样的,新闻传媒在挑选事实时,必须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对待事实,用理性思维分析各方面的事实,争取给公众提供尽可能真实全面的信息,考虑各种社会存在因素,发挥监视环境的功能。媒体片面突出某些事实而忽视另一些事实,反而会使公众失去对媒体的信任和支持。我国长期以来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就有这方面的缺失。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侧重于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对灾难事件本身、灾难事件的受害者缺乏必要的关注,有时甚至出现“化悲歌为凯歌”的报道,大兴安岭火灾和“渤海二号”翻船事件的报道就是如此。
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要想发人深思,一是报道主体由事件到人,二是关注的焦点由意义到人性。只有这样,才会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并使新闻达到一种人性化的深度。在报道某一事件的时候,新闻传媒要体现人文精神,不仅要有主观引导,还要将客观事实与主观议论分开,要建立在坚持新闻事实客观性的基础上。如果新闻报道脱离事实,只是抒发些无味的情感,实际上与“伪善”无异。
总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精神与新闻传媒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它是新闻传媒职业内涵的延伸,是新闻价值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只有重视人文精神,这个职业的素养和道德才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新闻理论杂志,2010年7月7日
[2] 王军丽,《论新闻伦理学视角下传媒人文精神的缺失》,新闻知识,2006年3月
[3] 朱红霞,《新闻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之关系》,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于小雪,《我国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2012年6月18日
[5] 沈正赋,《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论文网,2004年3月16日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