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忽视的痛点:
如果遭遇堵车,人的直接反应是什么呢?10个人有9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想知道为什么堵车、还要等多久、有没有交警在处理。面对这样普遍的反应,传统的方法几乎不能提供准确、及时的路况信息,这是大众百姓开车或者乘车出行经常遭遇的痛点。
不过,如果把这样些问题按照“互联网+分享”的思路来解决,似乎是一件不困难的事情。一个叫做“车有道”的APP产品,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借助“互助出行”的概念来向出行的人提供及时、准确的路况信息。
堵车堵出来的产品:
与大多数“互联网+”的产品一样,车有道这个产品的出发点在于解决一个痛点。“在深圳这个车多人多的城市,无论是坐车、还是开车,经常遭遇堵车。”车有道的创始人说起产品的由来是源于一次堵车,“有一天晚上下班回家,被堵在深圳的滨河大道上,一堵就是一个多小时,孩子多次给我电话,问什么时候能到家,我都不能准确的回答,那种焦虑的心情很难受。那个时候我就想:谁要是在这个时候告诉我,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有没有交警在处理、还需要多久,我就会准确的告诉孩子,我大概什么时候能到家。”
事实确实如此,面对堵车,民众能够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就是听交通广播,但是交通广播的信息推送方式提供不了及时、准确、具体的路况信息,交通部门也没有类似的通道,尤其是在天气情况恶劣、高峰出行的情况下,遇到堵车,几乎所有的民众对路况信息基本上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
“面对不知情的堵车,人容易产生焦虑,也会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那么能不能通过互联网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比如,离事故点、或者拥堵点最近的人,通过手机将现场路况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方式发出来,并向周围一定距离内其他人的手机进行广播,这应该能够解决对堵车信息不知情的痛点。”车有道的创始人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
究竟要做什么产品
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构成了车有道这个产品的基础需求模型,但这是不是一个伪需求呢?它的用户价值、市场价值究竟在哪里?它的功能边界是什么?
事实上,要做这样一个产品,对一个创业型的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产品的理念必须树立清楚,才能知道它在市场中的位置。
“堵车是一个大众出行的高频痛点,提供堵车信息的产品一定是一个普需、频需、刚需的产品,交通广播电台存在的价值证明了这种需求与市场的存在,剩下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同。”车有道的创始人这样分析产品与市场,“事实上,当我把产品的方向定位为网络交通广播电台时,车有道就有了明确的应用方向,它将用互联网的方式改造传统的交通广播电台。”
按照这样的产品应用逻辑,车有道划清了自己的产品功能边界。通常来说,汽车服务市场分为两大块:一是出行服务,包括导航、停车、查违章、救援、餐饮、旅游、住宿等,二是车辆服务:包括保养、维修、美容、配件、耗材等。车有道要做的是出行服务中的“路况信息服务”,并由这个入口进入网络交通广播电台的领域,对靶的不是目前做出行服务的互联网巨头,而是传统的交通广播电台,由此有可能搅动传统的交通广播行业的市场。
大数据下的互助出行:
打开车有道的APP,设置好当前的位置,很快就会收到来自5公里内的路况信息:包括堵车、交警查车、交通事故等,这些路况信息都是由道友(车有道把用户称为道友)们自发提供的,然后由系统自动推送。随着车辆的移动,会陆续收到沿途的、基于位置的各种路况信息。
“实现这样的效果,对我们来说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开发过程。”创始人回想起产品开发的过程,感慨万千,“产品最初只有一个IDEA,当决心要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确实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好在我与合伙人迈出了这一步。”
以深圳为例,每天在车有道APP上有上千个用户,分布在不同的线路上。随着他们上下班,就会在他们经过的路线上发出及时、准确的路况信息,所有信息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路况信息流。如果同一条线路上同时有10个用户在报路况,就能够完整地反应这条线路的基本路况状态。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深圳市区、或者全国范围内时,就能形成一个实时路况信息网,这就是大数据的力量。
“车有道与导航产品的根本区别就是,导航只能告诉用户具体的路线,车有道却能够告诉用户具体的路况,这就是互联网+分享的互助出行模式带给用户余社会的价值。如果在堵车的这个场景下,用户第一时间想到用车有道来获取及时、准确的路况信息,产品上就算成功了。”车有道创始人及运营团队为车有道这个产品设定了这样一个初始目标。
资本市场的认可:
任何产品都是从0到1,车有道也不例外。创始人从0开始搭建开发团队,用了半年的时间开发了一个基础的产品版本。就凭着这个版本,在2015年8月获得宜华资本近千万的首轮投资。
“资本的青睐,直接证明了产品方向的正确性。这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作为一个对靶传统交通广播电台的互联网+产品,车有道走在正确的路上。”创始人说到这一点,还是掩饰不住对产品的期待,“一年前可以说它仅仅是一个点子,但是一年后,它将改变一个行业。”
通常,成功的互联网+产品,要么有对标的,要么有对靶的。所谓对标,就是类似的事情在别的地方已经有人做成功了,比如中国的互联网,大部分的模式都从国外学过来的,国外的成功,给了国内资本的信心,因此能够获得国内资本的追捧。另外一个就是对靶,也就是说这个互联网产品可以替代某个传统行业,比如网络打车对靶传统的出租车市场,网络二手房平台对靶传统的二手房市场。
车有道这个产品最初不是要对标或者对靶哪个行业,而是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助出行、解决实时路况的问题。但是,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传统的交通广播电台的交通广播信息服务将会出现新的玩法,因为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路况信息问题更加高效。
车有道的商业模式:
无论什么样的互联网产品,产品成功只是第一步,商业模式成功才是最终的成功。产品是手段,商业是目的。那么,一个做路况服务的产品,车有道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呢?
“关于商业模式,车有道有自己的思考,但那是下一阶段的事情。不过最起码一点,既然车有道对靶的是传统交通广播电台,自然会影响或者延续传统广播电台的业务模式。”车有道的创始人似乎不愿意过多的谈论这个问题,也许在忌讳什么,“关于商业模式,我们有更有价值与规模上的思考,我们也不是刻意要对标或者对靶谁。目前主要是做好产品,留存用户。”
从主流来看,广告,依旧是广播类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收入之一。所不同的是,如果车有道实现了那样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交通广播电台的想法,收入都不是问题。据说靠做查违章起家的车轮APP,现在年收入已经过亿。
未被证实的猜测:
单从产品来看,实时路况信息并不是一个难以攻破的壁垒,用户量更加可怕的导航应用随时做这个事情,而且可以做得更好,车有道如何防止被导航类产品抄后手?车有道的创始人及运营团队并没有透露相应的对策。
通过未经证实的内部消息了解到,车有道的产品规划似乎还隐藏着更深的意图,它不仅仅是解决路况那么简单,它的下一步即将做广播内容。如果意图属实,车有道就打开了产品的想象空间,传统的交通广播电台就会真正面临互联网+的考验。
“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机会依旧存在,关键在于如何发现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垂直、深度耦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