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效应”告诉我们,你关注什么,什么就多。比如当你或者你太太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你开了奔驰就更容易看到路上好多奔驰,你拎个LV就发现哪儿哪儿都是LV。
正是这个原因,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书法展、书画展并不少,因为你足够关注。而对于书画家来说,各类展览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物质基础具备之后,加上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民众审美意识的提高,许多书画家的状态——过去不受关注,现在疲于奔波。

对于更多的爱好者来说,本职工作之余,读帖习字之外,在精贵的时间表中给看展安排一席之地原本不是难事。但看过许多展览之后,感觉收获很大的却为数不多。
书画展看什么
如果说读帖是与古人对话,那么看展便是与今人交流。由于时空的限制,古人往矣,我们只能从古人作品中领略书法的笔法、结构、布局、章法,体味起收、提按、方圆、藏露……而看今人的展览,如果仅限于走马观花地观看墙上的作品,实在是浪费了活人的资源。只重视了蛋,而忽视了下蛋的鸡,以及下蛋的过程,那么虽不至于说在付出坚持努力后我们很难下出同样品味的蛋,至少是在下蛋的路上还要艰难地走上很久。那么我们何不请已经很会下蛋的鸡讲讲这蛋的下法呢?

办展者言
书画是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中国自古以来,人品与书品皆贵。苏东坡说:“古文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明末项穆说:“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国学典籍馆2015年举办了7次展览,在主展人的选择上首先是崇德。


在展览的形式上,不求奢华费工,但求务实探索。“三分字画七分裱”是不少展览的流行病。国学典籍馆的展览将更多心思花在了内容上。

“刘俊京养生书画探索求正展”便是如此。没有举办盛大的开展仪式,没有邀请各级领导站台祝贺,而是相约书画家、中医、文化学者及金融业界人士,在刘俊京先生的作品之下,围绕养生书画的主题进行探讨,在侧倾听的是书法班学员和社区的书画爱好者。主持人在研讨伊始便提出,今天的讨论不要只有溢美之词,倘若能对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才是“探索求正”的意旨所在。

扶持新人也是国学典籍馆立馆题中应有之义。花禽聚萃工笔画展展出了60幅北京画院优秀学员的作品,并邀请了画家前辈徐庆平等先生对学员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大师之言,对于晚辈后生的激励和鼓舞自不待说。
1月10日举办的“墨缘大圣”书画小品展更是一次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将展品陈设与开展发布分离,采用LED巨幕将入展作品逐一播放,请作者登台讲解从选题到创作的过程。主持人、国学典籍馆馆员司楠对每一位书画家的介绍也令人耳目一新——书法家们的背后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书法欣赏也可以很好玩,唯其如此,才能枝叶长青,让大家喜欢和热爱,才能真正“书法进万家”。
主持人言
司楠(国学典籍馆馆员,特邀主持人)
将最传统的文化和最先进的技术相结合,不仅为国粹艺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也为电子媒介赋予了文化的内涵。
这是一次全新而大胆的尝试,这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融合。用像素承载文化,为书画充上电流……一切美妙都在碰撞中产生,所有精彩皆因融合而绽放!
观展者言
徐克兴(笔名徐行,原北京四中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1993年经苏适先生介绍加入北京书协,通音律,喜京剧,善书法,尤钟于草书。)
国内书展由半月改一周,一周改三天。一般是:上午热热闹闹,下午稀稀拉拉,第二天冷冷清清,第三天下午,开撤!还是这次形式好!积累经验再改进!赋诗曰:
一届国展到如今,卷轴钉铆玉堂春。
大圣光临国学馆,百尺荧屏互动频!
刘红伟(朝阳区金融办)
墨趣书香,年味情长。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参加“墨缘大圣书画展”,活动成功,意趣盎然,让我们度过了温馨愉快、收获满满的一下午。又想起当初开馆仪式上,一位领导评价国学典籍馆,“想不成都不成”。
邓国庆(书法家,文化部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属高校专家顾问组专家)
目前国内书画展有90%为开展即闭幕状态,形成极大的人力物力浪费。国学典籍馆的这次书画展览创意形式,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值得推广。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