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也确实解决了很多燃眉之急。但是最近却屡屡有大学生向民间机构贷款而背负上高利贷的新闻,究竟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大学生提供贷款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大学生信贷消费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帮助学生们购买一些经济能力暂时达不到的东西,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但坏处就在于一些学生可能在消费上没有很好的克制,反倒背了一身债。就像信用卡一样,这也是为何现在银行规定不满18岁就无法申请信用卡,办卡时也有诸多限制。但是学生的消费欲望还是很高涨,有些P2P平台就瞄准了这批资源,大学生变成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抢食的目标。
为大学生解决一时的资金困难是好事,但也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据媒体报道,某大学的学生小王,想购买苹果手机,手头不宽裕的他碰到某金融平台来学校宣传低利息贷款,遂选择向平台贷款买iphone 6s,却为此背上高额债务。原因是平台最初与其协议的是10%的利息,最后却单方面变成26%,小王无奈只能靠做兼职还债。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大学生身上都曾有发生,并不是个例。大学生尚在求学阶段,并没有偿还高额债务的能力,最后买单的只有家长。
据了解,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打着“服务学子,满足需求”的幌子,纷纷涌进校园,声称为学生提供优惠方便的信用贷款。同时,各类分期网络购物平台也夹藏期间,形成一个大学生购买——分期——还款的完整闭环。分期看似是减轻了消费负担,实则会带来更多的冲动消费。
为了提升在校园的知名度,互联网金融公司招数百出。在以厚利吸引校园代理疯狂刷传单的同时,摆设摊位,用小礼品吸引学生现场注册、去学生宿舍宣讲、甚至直接在宿舍帮助学生注册并购买其想要的产品也在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白热化的竞争及高额的宣传成本,有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偏离行业规范跑道,以花言巧语欺哄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诱骗其陷入“高利贷”陷阱,学生们可谓是有苦说不出。
沪上知名平台钱多多(d.com.cn)研究员提出,作为平台方,应该有义务倡导大学生进行合理消费。互联网金融行业应该自律,学生是现在乃至未来的消费主力,不应只考虑眼前在学生身上可以获得利润。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也是经营的一部分。政府也应该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监管力度,打击变相高利贷行为。(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