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有一年就离开校园了,但是在学校锻炼的能力和养成的好习惯让我受益终身。”济钢高中高三一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体育节学生穿着自制的56个民族服装,刮起“民族风”……走进济钢高中的校园,经常会让你眼前一亮,学生的创意给你带来不断的惊喜。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参与学校管理,而是实行“学生自治”,真正成为校园的主人。近年来,学校的教育也不仅只“盯成绩”,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让每个学生心中有一个自己的“中国梦”。
高中生自制民族服装 体育节掀起“民族风”
今年济钢高中体育节开幕式格外吸引人眼球,全校60个班级穿着自己手工制作的民族服装纷纷亮相。
记者了解到,每个班级选择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由班级同学搜集资料,在入场式上展示民族风情,包括服饰、才艺、生活习俗等。
蒙古族、壮族、鄂伦春族、维吾尔族……学生们在准备入场式表演的过程中,不断搜集各种资料,发挥聪明才智,用纸板、塑料、竹竿等简单的材料,动手制作各种道具,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排练。
“我们班抽到的是壮族,大家在一起仔细研究了壮族的服饰特点,分头进行准备。”济钢高中高二(4)班学生王镁咏告诉记者,自己负责24名上场学生的衣服,力求原创,现场量学生的腰围,从衣服到腰带、头饰都是大家亲手制作的,学生一起一针一线地缝好衣服,一笔一画地涂好花纹,认认真真地将布料裁剪好,经过一周课余时间的努力,将所有的服装和道具制作完成。
“我们班学生为了将壮族的竹竿舞展示出来,学生到农贸市场花7元钱一根买了六根大竹筒,自己动手改造成了竹竿舞的道具。”高二(4)班班主任张经军表示,学生们还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壮族的竹竿舞。经过一周时间利用课余时间的紧张排练,班级的壮族民族风情入场式表演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周围学生直呼竹竿舞“美醉了”。
据悉,之前很多同学对中国各民族的了解只是停留于“纸面”上,通过参加这次入场式,学生有了近距离感受中华各民族风情的机会,零距离了解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对热爱祖国有了更直接、深切的体验。济钢高中党委书记张小军表示,学校组织这次民族风运动会入场式的初衷,是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
这是学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举措,让师生在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下,真正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民族和文化,增进青少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学生自治”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记者了解到,在济南很多中小学都在实行“学生自治”。这成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我们让学生自己来组织开学典礼、各种节日等活动,放手给他们,相信我们的学生有这个能力。”济钢高中高一(13)班班主任陈志坤表示,学生的创造力经常带给老师们惊喜,让老师们都很佩服。平时活动中,班主任老师帮忙协调场地,做好必要的安全教育,整个活动都由学生自己组织,从节目编排、主持、海报设计、秩序维护、考核评奖,都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组织力、协调力、领导力。学生将自己的创意一步步实现,他们从艰辛的动手过程中,也能品尝到收获的幸福。
同时,济钢高中还开设学生论坛,让学生展示“闪光点”“高光点”。每两周安排一次学生论坛,由学生会来选拔组织。通过这种形式,老师发现了在课堂上难以全部捕捉的学生自身优点,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更加自信起来。
“教育的价值,就是为社会造就行为得体、知书达理、人格健全的优秀学生和未来的现代公民。”市教育局局长陈东生曾表示,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必须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济南中小学的校园中,不仅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合格的“公民”。今年4月,济南市教育局下发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明确提出,坚持“学科渗透、德教并重”的原则,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明确和细化德育要求。加强课程德育体系建设,用通俗化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方式贯彻落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分梯次、有层次、重点突出、内容适宜、方法灵活地推进,切实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从日常学习生活基础环节开始,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积极互动,把道德规范化整为零,分解融入未成年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去,努力争做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子女,社会好公民,为树立报效祖国、孝敬父母、友爱他人的意识奠定道德根基。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