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氏族的断层,一抔朴质的泥土,被远古的文明糅合成璀璨的坛坛罐罐。丰满圆润的胎质,被古老黄河之水磨砺出日月的光环;窈窕妩媚的胴体,被紫电青霜,镂雕出东海的浩瀚。用马良的神笔勾画,用燧人氏的圣火涅槃,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修炼,锻造出英雄的风骨,开拓海纳百川的肚腩,对抗风霜雪雨的洗礼,不怕酸碱盐的侵袭。标榜东方神龙的矫健,玄奘西游的行囊,鉴真东渡的帆船,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还是丝绸之路的遥远,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浮现。在中国,仅仅用一个陶罐,足可以铺展一幅历史的画卷。
该件藏品的罐体属泥质灰陶,厚盘口,平沿,短颈,宽体,平底。罐高32厘米,最大直径13厘米。灰陶是我国陶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技术提升阶段,主要烧制原理为还原焰焙烧,将陶胎的铁氧化物还原为二价铁,使陶胎现出灰色,其烧成温度一般在840-900摄氏度左右,最高可达1100摄氏度。
本陶罐成品与战汉时期,体现出了该时期陶器的一应特点。战汉期间我国制陶手工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泥料的选择和配制越发精细,无论是泥质陶还是夹砂陶,无论是饮食器具还是储藏类巨型用具,都比较精细,成型规整、实用,以后历史时代的日用陶器少有能与这一时期相比的。战汉时期日常用陶大多数是灰陶,该件藏品即属此类。
陶器的颜色和陶土的成分以及烧成气氛有一定关系,而且陶土中含有一定量铁的化合物,起着助熔的作用,能降低陶器的烧成温度。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能使陶器呈现各种色泽,灰陶即是在弱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控制还原气氛,是烧成中比较进步的工艺技术,在烧窑后期,因良好的还原气氛控制手法,使得该时期的陶体灰色浅淡而均匀,质地坚实耐用。
万年的泥土,千年的陶,每一颗沙砾都蕴藏着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这件陶罐年代久远,制作规整,外形饱满,造型古朴实用,应为民营作坊主生产的日用生活器皿。内壁光滑,给人以丰盈之感罐体包浆见老,尽显岁月的斑驳,整体保存完整,历经千年仍无的破损,实属罕见,是同期陶器中的上乘佳品,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与收藏价值。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