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活动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在源头上实现“互联网+农业”的建设构想

2015-12-17 10:46:33来源:互联网
    电商几乎已经发展会到了全行业占领的状态,所有传统行业都遭受着巨大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腾飞的机遇。自“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以来,各个行业几乎都在努力尝试和深入探讨如何为自己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拔地腾飞。    
    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制造”、“互联网+服务业”等等这些“互联网+”的模式都迅速崛起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的时候,有一个最早被提出来却发展缓慢的行业——“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农业”这项工程已经展开并已经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许多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展开积极的调整,占领农业电商市场。搭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电商平台,而这些平台所经营的范畴绝大多数都指向了农业的产出一面,这种以围绕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的经营模式还在不断的被推广,被复制。的确,我们农产品的电商市场前景广阔,也是未来电商企业必争的绿色金矿,但这种单一的发展方向是否对实现“互联网+农业”有利,又或者说这种方向模式真的能被称为“互联网+农业”吗?
    形成目前这种现状和格局是市场经济自身调节的必然趋势和结果,这无可厚非,因为市场本身对利益的嗅觉就是极其灵敏的。农产品是最直接也是最直观的获利来源。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发展模式真的能适应未来要求吗?真的是农业、农村、农民所需要的吗?
    当然以“电商+农产品”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为先导进而实现“互联网+农业”的全面拓展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但目前这瓜分式的占领很难转化为后续的发展动力。
    如要解决这样的发展状态目前看也很难实现。
    首先,国家以及政府导向就是要以电商+农产品的发展模式先打开一个突破口,对生产环节以及供应环节的推动支持力度较为薄弱。其次相关的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也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框架可供遵循。最后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市场的自我调节必然趋势与结果也是率先占领那些投入小、操作容易、见效快的环节。
    然而,建立农业生产乃至供应环节的互联网和电商发展模式其实是一个必经之路,如果生产、供应这两个链条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互联网化、电商化,那么“互联网+农业”最终只是一个跛脚的工程。
    建设农业生产和供应环节的互联网发展,应有一整套的体系建设,这种建设最好是由各地政府牵头,做引导利用现有的、可信赖的互联网基础数据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对基础的农业生产环节生产资料信息逐步架构,政府作为推手将一些有资质、信誉好、科技较为先进的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率先纳入互联网诚信体系中来,并推动生产环节的电商销售平台搭建,建设一个完善的、可信赖的线上线下直销模式,让农业在生产环节上直接受益于互联网。举个例子:种子、化肥、农药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我国东北部的广大的农村地区仍保留着比较粗放的经营模式,生产种子的生物公司五花八门,制造化肥的厂家也是良莠不齐,行业的透明度较低,有的甚至进几套设备凑十几个人就能承办一家化肥厂或者种子公司,生产出来的种子和化肥很多都难以达到国家的最低标准,而种植户很难察觉,很有可能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直到送上餐桌也未能察觉其中问题。这种生产资料的不可控性还有很多例子,比如保温使用的地膜、抗虫、病的农药制剂、和一些允许使用的催化药物等等。这种不可控性也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恐慌,今天有传言西瓜打了避孕药物催熟了,亦或是明天有传言草莓使用过量的激素催大催红了......致使消费群体对农业生产的信任度大大降低。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如若将源头的生产企业和一些有保障、可信赖的高科技生物公司和化肥龙头生产企业运用互联网予以整合,然后在做一个专业的农村电商线上销售和线下直销平台,可以想象农村的生产资料的使用安全问题将有所保障。可以真正在源头控制生产资料的安全使用的问题,这不仅能促进国家在农业标准化的落实,还可以使一些龙头生产企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进而有更充裕的资金开展科研项目,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看这也在生产环节上解决了现下比较严峻的食品安全和其他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里出现一个争议就是农村从事生产劳作的农民能否接受这种新兴形式的以生产为基础的购销方式。我们拿一组数据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到答案,以吉林省为例,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1-50岁32848万人,占总量的62%;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56.7%,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人可以很轻松的接受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的以生产为基础的购销方式。如果政府加大投入,以村屯为单位建设一套以物流、信用、认证、安全、有效、咨询、培训为基础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接受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电商+生产资料的购销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还可以促进农村人口就业,解决一部分城市农民工的回乡就业问题。对于生产资料市场来讲,可以促进标准化的推行,还可以有效的规范市场,为政府监管提供更简便的途径。
 
     “互联网+农业”不是简单的将农产品与网络销售简单的拼凑起来,“互联网+农业”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新的尝试,只有将农业链条上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与互联网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离 “互联网+农业”的实现才真的不远了。
 
    当你不把农业当成一个深藏的巨大物质金矿来开采,而是将它当做自己的孩子或土地来哺、灌溉的时候,金子到处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农民”,这就是“互联网+”。
                                                        吉林·白城
                                                      (供稿人:王家梁)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