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找森警”是川西南林区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武警四川森林总队攀枝花支队自组建以来,13年如一日,始终牢记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认真履行好军队的职责与使命。他们心系第二故乡、情暖攀枝花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宗旨。
红领巾背后的“绿军装”
当支教,他一干就是12年,培养“三好学生”76人;当教官,他军训学生1800余人,76人志愿填报部队院校;捐资助学,他资助“困难生”13人,共赠学习资料5000余册(本)。他省吃俭用将1/3的工资捐献给了“春蕾班”的学生们。他就是攀枝花森林支队攀枝花大队上士谢东。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忘了教育。只要‘绿军装’积极行动起来,只要我们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水,‘红领巾’的学习教育费用就有了着落……”这是谢东常说的一句话。虽然谢东已退伍返乡了,但他的精神及“绿军装”仍在,捐资助学的接力棒一直在传递。支队借助双拥共建平台,实施“1+1”“1+2”扶贫助学,先后与边远贫困乡镇5所学校结成帮扶对子。
空巢老人心中的“兵儿子”
被武警森林指挥部表彰为第三届“绿色卫士”的彝族战士比机拉贵,兵龄比这个支队组建时间还长2岁,他上山能打火,下地能种菜,做过饭、喂过猪、当过“四小工”,脏活累活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为人老实、助人为乐,熟悉他的人都喜欢叫他“活雷锋”。每逢周末或节日,拉贵总要请假“回家”一趟,顺便买上几样新鲜菜,乐呵呵地走进仁和区社会救助福利中心,为老人们叠被、洗衣、打扫卫生,更重要的是给老人们做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在团圆桌上让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感受“家”的温暖。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们常说:“每逢周末假日,我们都踮着脚盼望‘兵儿子’回家。他只要一周不回来,那他肯定是上山打火或执行重要任务去了……”
大杂居城里的“聚心磁”
攀枝花市是一座多民族杂居的地级市,居住着汉、彝、苗、傣、白、满、纳西、傈僳等13个民族,城市中98%都是外来人口,可谓名副其实的移民城。一些偏远的彝乡藏寨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
近年来,这个支队与14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建立警民共建点47个,援建“希望小学”4所,让1489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为绿化美化花城、共创绿色攀枝花,支队先后建成了“绿色卫士林”“警民共建林”及桐雅路“百里生态长廊”等生态扶贫工程;连续9年开展抗旱保苗工程,为驻地群众援建饮水灌溉74万立方米,挖建水井、蓄水池13座。支队多次被省、市表彰为“全民义务植树先进单位”“城市绿化美化标兵单位”和“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如今,彝族乡亲的观念变了,日子也火了,曾受毒品束缚的村民也靠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之路。
(责任编辑:唐凯丽)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