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张建霞 通讯员 刘玉宝)蓝天白云下,记者看到一艘巨大的趸船如平地的高楼平稳矗立在波光粼粼的江面,显得格外的威严雄壮,这就是镇江海事局大沙海事处“中国水上交通第一哨”,趸船所处“老虎口”之称的尹公洲航段,据了解,今年3月25日,新建的趸船“苏海事201”正式服役大沙海事处,该趸船也是目前长江上第一艘也是唯一一艘80米级的现代化海事趸船,趸船建筑面积达800平米,是系统内首个“执法办案区、政务办理区、工作办公区、学习生活区”四区相对分离、功能设置科学、形象标识规范的水上海事业务用房。
镇江海事局副局长陈俊杰介绍,“中国水上交通第一哨”,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复杂的通航环境和独特的区位条件造就了大沙全国“第一”,大沙是全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内河“十字”交汇水域,大沙海事辖区通航环境的复杂程度在全国内河水域居首,第一弯、第一窄、第一险、第一多、第一杂是对航段险要的真实写照。二是三十年的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使大沙成为了船员心中的“岗哨”。“岗哨”的原意是军队等为警戒、侦察等任务而设的岗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沙从成立之初“红旗+扩音喇叭”的土交管,到如今配备有“单兵执法装备”的现代化交管,环境面貌和工作装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大沙人的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代代传承和弘扬的“大沙精神”到今天凝结成了八个字“以处为家、坚守奉献”。三是四个“第一哨”成为了代代大沙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追求的永恒目标。安全第一哨、责任第一哨、服务第一哨、文明第一哨是“中国水上交通第一哨”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
据了解,2013年以来,镇江海事局大沙海事处按照海事“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要求,以“中国水上交通第一哨”服务品牌,树立起时代的海事先锋旗帜,守护者水上交通安全畅通。 在 “革命化”建设方面,创新推出了“职工困难帮扶直通车”等职工关爱帮扶机制,协调解决了单身职工住房、职工家属来镇安置、职工子女入学等40多项实际困难。荣获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在“正规化”建设方面,以大沙为试点,开展了以“四统一”“五规范”(统一外观标识,统一功能区划,统一执法装备,统一执法标准和规范机构设置,规范人员配置,规范学习训练,规范执法执勤,规范言行举止)为主要内容的海事处正规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大沙海事处依托区位优势,创新建设了全国第一个海事无线专用网络,实现了辖区106公里航道无线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同时,以无线专网为基础,对大沙海巡艇探索实施了智能化改造,建设了“水文监测、光电取证、视频监控、远程会商、移动办公、船载GIS”六大信息化系统。改造后的海巡艇由传统巡航执法的“单一水上交通工具”,转变为具备“现场指挥中枢、动态监控平台、行政执法终端、便民服务中心”四大功能的“综合智能执法单元”,推进了执法模式的现代化转型和工作效能的显著提升。今年,该局在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水域建设完成了长江干线第一个“物联网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并投入试运行。该系统集合了“智能监控、智能巡航、智能跟踪和智能预警”四大功能,实现了对交汇水域全年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跟踪监控。
大沙海事处处长孙新宇告诉记者,“中国水上交通第一哨”品牌是“大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更赋予了“大沙精神”时代新的内涵。通过品牌创建,充分发挥大沙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团结带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奋勇争先,提升凝聚力。大沙海事处在尹公洲航段内建立了全国内河水域第一个雷达站——大沙雷达站;在长江上树立了第一块28米高的航行警示牌等;在“三化”建设方面,多项工作取得了突破创新,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2001年成立了全国首家“水上安全流动学校”,实施流动式办学、定点式服务,为过往船员、沿江企业提供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安全航行咨询服务。成立以来,学校共开展集中专题教育170多次,单人对口教育3700多次,参加培训的船员、企业技术人员等万余人次。目前,大沙海事处新建成了融合学习、视听、会议、休闲“四位一体”的党员活动室,可供船员党员阅读、上网等。下一步,大沙将依托“水上安全流动学校”和“水上流动党员之家”打造“阳光心理辅导室”,针对落水遇险获救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注重获救人员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和情绪平复。
(责任编辑:唐凯丽)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