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活动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军地联合救援队挺进爆炸核心区搜排危化品

2015-08-20 09:48:50来源:解放军报
天津“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救援进入第8天,从今天上午开始,军地联合救援队兵分多路进入爆炸核心区,对危险化学物品进行侦搜和排查。

本报天津8月19日电 天津“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救援进入第8天,从今天上午开始,军地联合救援队兵分多路进入爆炸核心区,对危险化学物品进行侦搜和排查。

记者从救援部队联合指挥部了解到,在部分遇难者遗体未找到的情况下,搜索仍在继续,但工作重点已转入清理爆炸核心区的危险化学物品,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由于火灾爆炸的强烈破坏,很多贮存危险化学物品的集装箱发生位移、破损甚至泄漏,全面摸排危险化学物品底数成为救援工作的当务之急。

7时30分,由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解放军防化学院、中石油管道应急抢险中心、危险化学物品生产厂家等单位抽组的军地联合救援队,身着防护服、携带检测设备和打孔工具,向爆炸核心区挺进。他们5人一组,分3个批次展开接力作业,每隔45-60分钟进行一次轮换,依照作业流程,先对集装箱按“空箱”“重箱有危险品”“重箱无危险品”进行分类标识,再对贮存危险品集装箱进行取样,最后由防化专家检测备案。临行前,现场指挥员、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吴爱民一再嘱咐大家:“侦搜危险化学物品就像排雷,必须严格按程序科学实施,确保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记者了解到,为配合此次大规模行动,武警部队组织防化侦测官兵携带专业侦测器材,防化学院14名专家携带移动监测平台多次进入事故区域开展环境检测,为雨后继续搜排危险化学物品提供决策依据。

据悉,爆炸核心区残留危险化学物品搜排工作明天将扩大范围和用兵规模。为了尽快完成该项任务,天津警备区某舟桥团和武警天津市总队救援官兵自凌晨4时起并肩作战,向爆炸核心区成功架设3道桥梁,铺好18条管道,打通2条进入核心区的救援通道;解放军第254医院野战医疗所、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抽调急救、防护等方面专家组成医疗救援队深入救援部队驻地进行医学洗消、巡诊服务;滨海新区军事部派遣50名防化应急分队民兵跟随防化专家对爆炸核心区3公里范围内的厂房和办公区的疑似危险物进行排查清理。

(综合本报记者梁蓬飞、张海华、武元晋,特约记者温常青、赵国涛、邢邦明来稿)
打响清理危化品攻坚战——救援部队联合指挥部第1组指挥救援侧记

■本报记者 梁蓬飞 武元晋 特约记者 邢邦明

天津“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救援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清理爆炸核心区残留危险化学物品。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清理工作指挥筹划、组织实施和后装保障等,都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协调多方面力量,成立救援部队联合指挥部已迫在眉睫。

就在8月17日晚,以天津警备区为主的联合指挥部正式成立,统一指挥参与救援的陆海空军和武警部队,并进行了职能划分,其中第1组的负责范围就是面积0.1平方公里的爆炸核心区。

今天一早,记者仔细端详设在天津市人民政府院内的“联指1组”:一顶蓝色的班用帐篷内,办公桌旁几位军地领导正围着一幅爆炸核心区的航拍实景图交换意见。不一会儿,天津警备区副司令员曹建波召集部队,进行了任务部署:救援部队分为15个组,分3批从东西两侧5个点位进入现场,对爆炸核心区贮存危险化学物品集装箱进行标记,每组由1名防化团官兵、1名防化专家和1名厂家工作人员组成,穿戴专业防化装具,每组作业时间45-60分钟。

一令既出,各方动若风发。临行前,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王永平来了,特意为每名队员发放了一支抗氰注射针;北京卫戍区司令部作训参谋周东博也来了,专门带来20多只小动物到现场测试中毒反应……悄无声处,记者感到,其中的细腻心思都是为确保救援官兵安全无虞。

和着救援官兵挺进核心区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天津市公职人员走进指挥帐篷,他们有的受领任务,与救援部队合兵一处,协同作战;有的根据职能分工,为救援指挥建言献策。

“8时至9时,附近地区将有一次小规模的降雨,雨量约5毫米。”天津市气象台副台长把一份天气预报放到现场指挥员的案头。“这是厂家提供的现场危险化学物品及其存放装置外观图片。”那厢话音刚落,这边另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又向指挥组提供了新的决策参考……

军地同心,其利断金;联合作战,攥指成拳。随着搜排工作全面展开,这个小小的“联指1组”立即成为记者们关注的焦点。一项项方案在这里形成,一条条指令从这里发出,通过无线电波直达救援一线。记者列席旁听,悄悄记下这样一组细节——

8时30分许,天降小雨。“救援部队是否马上撤出?”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指挥部立刻通知洗消站、医疗所、实验室和休息站做好准备,迎接救援官兵回撤。

10时10分,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条信息:某新型柔性挖掘吸运车刚刚研发成功,有助于提升救援效率。指挥部当机立断,马上通知厂家将设备尽快运抵现场。

15时,天津警备区某舟桥团和武警天津市总队六支队官兵合力抢通了两条进入爆炸核心区的救援通道,总指挥、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姚小旋闻讯后,立即组织制订下一步更大规模的救援计划。

看着指挥帐篷里紧张忙碌的身影,感知事故救援有序展开的进程,记者相信:这场军地合力实施的攻坚战,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本报天津8月19日电)

专家团队为生命护航——军地专家全力救治危重伤员侧记

■本报记者 张海华 武元晋 通讯员 高 倩

“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可考虑进行第3次清创手术。”今天下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6楼病房,烧伤科主任刘洪琪与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和武警总医院的3名专家,为在爆炸中严重烧伤的一名患者进行联合会诊。

这名患者是8月13日凌晨4时被送到医院的,经诊断全身重度烧伤面积近60%,呼吸衰竭,病情极其危重。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侯世科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后,该院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紧急抽组17名专家组成会诊组,抓住72小时抢救“黄金期”,联合国家卫计委委派的夏照帆院士、柴家科教授等9名医学专家,逐一对伤员进行筛查,按轻重症进行分组。像这名患者一样的危重伤员,医院一共接收了14名。

“主任,有一名患者出现危急情况!”接到报告,积水潭医院烧伤外科主任陈欣立即冲进重症病区。她一边听护理人员汇报情况,一边对伤者应急处置,直到伤员脱离危险。夏照帆院士夜里赶到天津后,不顾旅途奔波,就立刻赶到医院重症病房查看伤者病情,直至凌晨1时许才回住所。第二天不到7时,她就来到医院查房,还不忘嘱咐护理人员:“哪怕滴了一滴水也要用棉签沾掉,尽量避免感染。”

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生命在此刻最需要呵护。伤情危重的幸存者韩凤群被送至解放军第254医院后,医院第一时间组织专家成立抢救小组。今天早晨,他们再次组织有关专家来院,对韩凤群进行会诊。95岁高龄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院士盛志勇来院查看病人情况后,对医院专家团队做了高度评价:“你们前期伤员救治工作做得非常到位!”目前,经过全力救治,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接收的危重伤员已有8人脱离生命危险。

“你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爱……”在解放军第254医院、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一封封感谢信写满了受灾群众内心的感激。战斗没有停止,救援仍在继续,专家团队仍在尽最大努力、用最好的医疗服务救治每一名患者。

(本报天津8月19日电)

“有你们在,我们能睡个踏实觉了”

■本报记者 梁蓬飞 特约记者 赵国涛 赵 品

“都回来上班吧,有救援官兵在,咱们还怕啥?”今天上午,中海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的员工薛滨在办公室逐个给同事打电话通报消息。

薛滨所在公司的办公大楼距离“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核心区约1公里。爆炸发生时,楼内设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再加上对空气污染的担心,许多员工都不敢上班。今天,薛滨来办公室取东西,刚到单位就发现,楼内破损的设施和垃圾都被清运到了户外,楼前有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站岗。探头进大厅观瞧,毁坏的门窗都已拆除,摇摇欲坠的顶棚墙壁被加固,地面干净整洁。一直在单位值守的保安大哥一指路上的军用运输车:“来救援的官兵逐层逐屋进行了清理,现在又要去别处了!”

随着救援行动全面展开,一批接一批子弟兵奔向事故现场:冒险进入核心区抢救生命,彻夜不眠打通救援通路,深入周边展开清理清查,把救护所开到救灾一线展开救治……一个个奔忙的身影、一次次给力的支援,滨海新区的人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伤痛和恐惧在渐渐平复。

“解放军救了我的命啊。”说这话的是家住爆炸事故现场附近的居民李话。爆炸后第3天,他返回家中打算收拾一下当时来不及带走的贵重物品。没想到,由于天热,电梯又不能用,连爬了十几层楼的他心脏病发作,一头栽倒在楼道里。“多亏几个解放军战士把我背到救护站,这才保住了命,可我连那几个小伙儿长啥样都没看清!”李话告诉记者。

60多岁的葛大娘原本住在爆炸核心区外围300多米的启航家园小区,事故发生后,她和家人搬到了较远的亲戚家。后来,大娘在电视上看到,一群兵娃娃连口罩都没戴,在启航家园小区忙里忙外地清理垃圾、帮街坊邻居转运财物,大娘又感动又心疼。今天她起了个大早,亲手蒸了300多个大白馒头,打了辆出租车回到自己家。她一边往战士手里塞馒头,一边噙着泪花用浓重的天津口音说:“有你们在,我们能睡个踏实觉了!”

(本报天津8月19日电)

(责任编辑:唐凯丽)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