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宁夏总队深入扎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纪实(上)
清真寺教长为官兵讲解回族风情文化。周焕成摄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她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奔腾不息的黄河由南向北纵贯北部全境,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大融合的主要地区之一,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和“塞上江南”的美誉。
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同心清真大寺创建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这里,毛主席曾与回族阿訇马德海彻夜长谈,第一次提出了红军对回民的“三大禁条、四大注意”,第一次署名发表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成为我党第一部制定民族团结路线方针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
近年来,武警宁夏总队官兵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久久为功,不断探索新时期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方法和路子,在“塞上江南”用心演绎民族团结大爱、汇聚民族团结正能量,促进了各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今年4月,国家民委实地调研后评价:武警宁夏总队各级领导班子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对民族团结认识深刻,工作措施有力,形成了一整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经验和做法。
同心城里官兵和各族群众代代同心
在同心县烈士陵园一角,他安静地长眠在松柏之间,与挚爱的回乡大地融为一体。
时间已经过去6年,回乡群众依然忘不了那个悲痛的时刻:2009年5月13日8时40分。那一刻,已连续抗旱48天的武警宁夏总队后勤基地综合仓库油料物资保管班班长冯建国,为救护14名回乡群众不幸壮烈牺牲,将年仅26岁的年轻生命永远留在了回乡。总队党委为他追记二等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消息传来,回族群众马志东丢下手中的农活赶来了,他家里有七八个蔬菜大棚,要没有武警官兵送水早旱死了。他边抹眼泪边说:“建国给我家送水时连水都没喝上一口,现在大棚里黄瓜、西红柿都丰收了,他却走了……”
“回汉兄弟亲如一家。”总队政委尚力峰说,这里曾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当年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兼县回民游击大队大队长马和福的牺牲,同样震撼人心。
站在同心清真大寺礼拜殿中,记者耳边仿佛又响起马和福当年就义前的话:“我们回民从古至今受尽了压迫与屠杀,过的是牛马不如的生活,自从红军来到同心城,没有了抓壮丁的,没有了征地征粮的,娃们可以上学,结婚可以自由,我们回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只有共产党实行的民族自治政策,才是我们少数民族的唯一出路。”
还是在这座同心城,还是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两名红军联络员到同心清真大寺与教主洪寿林联络时,遭敌特盯梢围捕。情急之下,洪寿林让两名红军战士躲进他的“禁房”(教主修心盘道的净地,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入内)。整整七天七夜,洪寿林冒着生命危险,给两名红军战士送饭送菜。为让他们顺利脱险,他特意举办阿訇“穿衣”仪式,以“瞒天过海”之计,把红军战士装扮成阿訇模样,送他们平安返回驻地。红军将领唐天际专门给洪寿林赠送了“爱民如天”的大幅锦幛,保存至今。
面对新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武警宁夏总队党委分析形势时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作为驻守民族地区的忠诚卫士,有责任有义务传承红色基因,让各族人民增强“四个认同”,在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把民族团结种子播进各族群众心田
总队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八个进入”活动,谱写了橄榄绿情系回乡人民的新篇章。
民族团结进网络,针对网络平台上经书经文多、教训教义多、活动仪式多,革命传统信息量少的实际,打造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网络,将反映民族团结的革命历史故事引入县、乡、村、场四级网络。
民族团结进课堂,针对大中小学课堂传授知识多、民族团结革命故事育人内容少的实际,打造民族团结课堂,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青年学生心中。
民族团结进寺庙,针对清真寺图书室人文历史、休闲娱乐、生活常识等书籍多的实际,将反映民族团结的书籍摆上书屋,建立别具特色的寺院书屋,使信教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推进民族团结故事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进家庭”,总队政治部领导说,“80年前,从毛主席盘腿坐上清真寺那个炕头起,民族团结就镌刻在党的民族政策旗帜上,老一辈革命家靠正确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今天,我们仍然要靠尊重风俗习惯,坚持政策原则,把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
回乡人民不会忘记。在武警宁夏总队,有“两要”“六不准”的铁律:人人都要懂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人人都要树立民族大团结意识;不歧视少数民族,不私自到清真寺活动,不议论少数民族的行为举止,不用少数民族的禁忌开玩笑,不干涉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不用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品。
回乡人民不会忘记。2010年6月26日,海原县关桥镇42名群众乘坐的中巴车突然冲出路基,从20多米高的山坡上翻滚而下,倒扣在崖下便道上。车祸现场惨不忍睹,血肉模糊。武警海原县中队20名官兵闻讯而动,紧急救援。天气炎热,车体还在冒烟,随时可能爆炸,但官兵们全然不顾,全力救人。这些平生第一次接触遗体的年轻战士,四五人一组,认真清理残缺的遗体,确保每一具遗体的完整。每找到一具遗体,他们都用双手轻轻地为遇难者合上眼睛,用洁净的白布或毛巾盖好。
回乡人民不会忘记。“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同心县中队原中队长杨开飞,为消除回乡毒患,选择了最危险的“卧底”缉毒。一次,他带领突击小组抓获毒贩徐某后,迅速布控,又将买主毕某制服。随后,他乔装打扮,只身到宾馆与毒贩杨某“交易”,却发现对方有3人。杨某拿出毒品时,杨开飞一记摆拳将其击昏,疾步闪身躲过一名毒贩刺向胸口的尖刀,抄起烟灰缸将其击倒,又飞起一脚把另一名毒贩踹倒在地,现场缴获毒品600克。
五星红旗在300多座清真寺升起
清晨,金碧辉煌的清真寺,雄壮的国歌声奏响,随着武警战士用力一抛,鲜艳的五星红旗划出一道优美弧线,在数千名穆斯林群众的注目礼中冉冉升起……这是7月18日开斋节当天,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发生的动人一幕。
在宁夏大地,无论银川、固原,还是中卫、石嘴山,鲜艳的五星红旗已在300多座清真寺高高飘扬,爱国主义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信念和自觉行动。
“清真寺里升国旗,看似简单,实际并不简单。”现任石嘴山市惠农区民政局副局长李学锋,经历了当年宁夏第一座清真寺升国旗的全过程。
8年前,武警官兵在惠农区礼和乡永平清真寺第一次升国旗时,李学锋任礼和乡乡长。“当时,武警官兵提出在清真寺里升国旗,有些信教群众想不通,说清真寺是宗教场所升国旗干啥?”李学锋回忆说,武警官兵给群众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有民族都有担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石嘴山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陈绍军,现场给信教群众讲了去国外朝觐的经历:一到目的地,身份证、护照全部统一管理,要在数百万人中辨认身份,就靠胸前的国旗,五星红旗成了教民的身份标志,只要是胸前有五星红旗的,大家互不相识却能彼此关照,亲得像一家人一样。
曾任教长长达23年的马成章为群众解疑释惑:“爱国和爱教是一致的”“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热爱祖国,应像鸟儿眷恋自己的巢一样”。
2007年7月1日8时,伴随着一声口令,3名武警战士扛着国旗,走向国旗台,第一次在清真寺升起了五星红旗。
时隔8年,当记者走进永平清真大寺,艳阳高照下,寺里建筑修葺一新。院子正中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正对院门的白色瓷砖墙上写着醒目的红色大字:爱党、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军队。
这些年,总队扎实开展“一队结一寺、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组织“祖国在我心中”“讲传统、学英模”宣传教育。他们编写宣讲提纲,制作专题录像片和宣传展板,开展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警民肩负历史责任活动,让每座清真寺都变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大殿堂、变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课堂、变成倡导知法用法守法的大学堂。回族村民马国棋感慨地说:“现在我们家过上了好日子,靠的是国家这个大家,我们在清真寺升国旗,就是为了表达穆斯林爱‘家’的那份感情。”
(责任编辑:唐凯丽)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