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70年前,中华儿女经过浴血奋战,终将日寇赶出国门。
7月21日,由总政治部主办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抗日战争主题展》进入开展第6天。上午9点刚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外就排起百余米长队,“开展以来,观众的热情日益高涨,每天都有5000多人前来参观,目前人数已突破2万人。”该馆副馆长齐忠亮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走进主展厅,迎面的巨大墙壁上写着四个大字——中流砥柱。“火焰”从镂空的大字中透出夺目的光芒,在“烈火”的映衬下,古铜色浮雕上的英雄人物栩栩如生。
入口处的左侧,是一面大型的抗战木刻画主题墙,反映的是延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在敌人疯狂扫荡、我根据地物资紧缺的严重困难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坚持抗战。”主题墙下,总参某部干部王朝晖由衷地感慨道,“立足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支持,敌后广大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群众性游击战争,不断扭转被动局面,逐步夺取敌后战场的主动权。”
运用多媒体互动来诠释历史,是展览的一大亮点。在抗日根据地全面反攻形势图下方,一块电脑触屏板上显示的是缩小版的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互动示意图。解说员林燕燕告诉记者:“观众手指点到触屏板上想要了解的地方,对面的墙面上就会同步显现出根据地的相关情况,当年烽火燎原的斗争形势一目了然。”
展览现场,一支漂亮的马步枪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这是八路军第一支自制步枪”,据介绍,这是该馆上月刚刚征集到的文物。1939年4月,刘贵福、张庆森等人在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工人配合下研制成功的这支马步枪,还曾在当年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上获得甲等奖。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面对“没有枪没有炮”的现状,八路军一方面依靠“敌人给我们造”缴获战利品的方式解决,同时也利用自己的力量,积极展开了武器的研制、生产以及生活物品的生产。
军刀、刺刀、手枪、步枪、山炮,以及缴获的日军军旗、服装等武器和装具安静地躺在陈列柜里,斑驳的印迹,似乎在无言地诉说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曾经创下的历史。
“‘小米加步枪’为何能战胜飞机大炮?那是因为我们的军队有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那就是为了抗战胜利前仆后继、不怕牺牲!”驻足观看的军队退休干部秦兴汉动情地说。
红歌唱台前,一位老人边听耳机边哼着《延安颂》。放下耳机后,老人告诉记者:“我是抗战年代出生的,童年的记忆就是跟着家人颠沛流离、四处逃难,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北京。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才换来抗日战争的胜利,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今天的人们,应该牢记这段历史,牢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铭记,是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展厅出口处,20岁的在校大学生李枭雄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
(本报北京7月21日电)
(责任编辑:唐凯丽)
(责任编辑:徐方)